”
“第二次回河已夹杂着党争。”
“新旧两党都赞成回河,但司马光实地勘察之后,认为应该缓回。王安石以为司马光想故意拖延,于是一意孤行主张急回。”
“王安石在做出决定之前,根本就没有亲自去黄河查看,只知道听取他那些干将汇报的信息。他甚至还想着立即堵塞北流,把淤荒地全部变成良田,根本不把黄河的凶险放在眼里!”
“就是因为王安石行事太过急躁,直接导致黄河夺淮入海。洪水波及四十五个县,毁掉农田三千多万亩。”
“第三次回河,完全变成党争。新党得势,就听新党的。旧党得势,就听旧党的。新党支持的,不管对错,旧党就全盘否定。旧党支持的,不管对错,新党也一概反对。这哪里是在治河?”
朱铭闻之沉默。
王安石真的很努力,在回河之前,他一直在引黄放淤。利用黄河泥沙改良土壤,又配套兴修700多处水利,开发灌溉了一千万亩地。
可当时党争太过激烈,让王安石考虑问题总往党争那边想。
司马光甚至没有反对他的意见,只不过在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法子,也即让王安石的方案变得更稳妥。
王安石下意识就认为司马光想要坏事,其意图是拖延时间最后把事情办砸。
为了压住司马光,王安石选择最激进的治河方式。
最后酿成无穷祸患,导致未来的几十年,黄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当时苏轼在徐州防洪,就是拜王安石所赐,气得苏轼写信破口大骂——水位如果继续上涨,苏轼和全城百姓全都得死。
朱铭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赵逢吉说道:“把今年的黄河洪汛扛过去,在明年或者后年,征发三十万民夫疏通二股河。然后再用司马光的法子,缓回黄河令其改道东流。当然,王安石的引黄放淤也要用,可在沧州开垦灌溉出千万亩良田,并且改良沧州的那些盐碱地。”
朱铭笑道:“你倒是取巧,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法子一起用。”
“本来就可以并行不悖,为何只能取其一?黄河就是黄河,有利也有弊,万万不可非黑即白。”赵逢吉说。
朱铭突然问:“束水攻沙可行否?”
“束水攻沙?”赵逢吉虽然没听明白,却又像是抓住了什么。
朱铭说道:“把黄河各处缺口都堵上,让河水自己把泥沙冲入大海。”
赵逢吉摇头道:“若把缺口都堵上,三五年内必定大决堤。”
朱铭说道:“关键汛期,当然也要泄洪。”
“兹事体大,臣请与同僚详细讨论。”赵逢吉说。
朱铭表明态度:“你们是懂治水的,按你们的法子来。我只是提出建议,能否可行还是你们说了算。”
临河县到濮阳的几处埽坝,去年就已经加固了,今年还在持续加固。
赵逢吉又增筑了溢水坝,让多余的河水流往故道二股河。
顶住今年的洪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当然,如果黄河水量过大,严重威胁到开封安全,那就只能选择合适河段决堤泄洪了。
泄洪之前,还得转移百姓。
抵达临河县城,朱铭暂时住进县衙,县
0801【束水攻沙?】-->>(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