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被遗忘的民众,所以就像是赵云在幽州这里救治这些受灾民众一样,很快就会得到支持和响应。
可是……
冀州没受灾。
那些在大汉三四百年,至少在刘秀定都雒阳之后,就开始抱着手冷眼旁观边疆衰败的大小地主阶级,以及享受了士族优待盘踞官僚府衙机构之中的那些人,会愿意接受骠骑的制度?
刘晔见赵云沉默,也没有等赵云回答的意思,继续说道:『自骠骑立于关中,投骠骑之人,多寒门也。郑公北海多辗转,水镜荆州长流离,皆不纳于中原是也。非其不良,乃如灾中之民,得温饱足矣!然冀豫如何?若使之失温饱,则恨也。若欲足之,则幽并怨也。以将军之智,自可分辨。』
刘晔虽然说得不是很明确,也没有提炼出一个准确的表达方式,但是无疑是点出了当下关中和山东最大的一个矛盾,也就是生产体系和生产关系的迥异!
后世有人表示晋唐之时,才有士族门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衍生发展的阶段,不能单独的截取其中一段,或者一个时间点来代表全部。没错,晋唐时期,士族门阀确实是最强最有代表性,可是追查其根源,却是在大汉年间,尤其是在东汉时期内诞生的……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出现大小地主,同时因为书籍难得,经学基本在门户内流传。或者说是圈子也行,也就是师生关系,或者称之为师门。
大小地主阶级垄断了生产资料,禁锢了知识的传播,而治国理政,又是需要这两个方面的事物,所以也就等同于垄断了官僚官位。
在大汉时期,出现全家老小全当官,一个家族霸占一个地区,新生儿出生就算工龄领取福利等等,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随着这些士族乡绅,大小地主逐渐壮大,自然在朝堂上为本阶级代言,争取更多的利益,到了汉灵帝时期,这些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官有官,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还要朝廷干什么?
汉灵帝想要管,已经管不了了。
赵云显然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赵云依旧是沉默着,皱着眉头。
『骠骑之下,有荆襄之人,也有颍川之后,』刘晔缓缓的说道,『骠骑据关中之时,荆襄颍川之人,可通力合作,盖于关中而言,荆襄颍川,皆为外敌也。然若骠骑入中原……何者外,何者内?荆襄求于荆襄之处,颍川拜于颍川之时,又于当下大汉中原,山东之地,门户之间相互倾轧,有何异之?』
赵云皱眉说道,『山东之人若是如此不知道理,便是去莠存良,又是有何不可?』
刘晔坦然说道:『山东之辈,此时此刻,多类六博也。若言良莠,则是未必。六博六筹,博筹可分良莠乎?颍川之士,于丞相之下,谋于丞相,归骠骑之所,策献骠骑,谋策可言上下,然以此行论良莠,岂不谬哉?』
任何一个阶层满足温饱之后,必然会寻求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权柄。
这是一种必然。
因为人类社会只要还有剥削的存在,还有榨取剩余价值的体制,那么必然就会有这种问题。
士族世家,豪强门阀,从大汉的骨血当中成长起来,并且品尝到了垄断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甜美滋味,又怎么可能轻言放弃?
刘晔的意思很简单,能和骠骑协作的那些士族子弟,不是因为他们就完全百分百的支持骠骑的制度,而是他们的家族在分散押注,就像是六博上的筹码。
门阀豪强之间也竞争激烈,比如之前将宝押在了袁氏身上的那些家族……
压中了,盆满钵满,压不中,倾家荡产。
这是士族子弟和诸侯利益一致的地方,所以刘晔表示现在骠骑军中政治和谐,各派系相互合作,那是因为正是在收益高的时候,就像是当年袁绍不也是天下楷模?
『丞相如今之颓,非丞相之不能,乃丞相之所能也。』刘晔微微摇了摇头,『若丞相之不能,分权于郡县,便是天下颂赞!而丞相如今恶于山东,便是欲集山东之力抗关中也!山东之所恶,并非关中,乃「集」之一字尔!敢问将军,骠骑若得中原,是能,还是不能?是恶,还是不恶?』
士族门阀希望能辅佐一个『明君』,然后实现价值最大化,可是在辅佐明君之后,就必然会产生出利益冲突。地方上的豪强,希望出现的是宛如汉文帝,光武帝那样的,裁军简政,休养生息,注重农桑的君主,那么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极大的保证。
简单来说,地方上的这些士族,希望是一个『明君』,但是同时又要是一个『弱皇』!
因为门阀的经济基础,是靠兼并大量的土地,而产生出来的庄园经济体。他们兼并的对象,是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根本经济基础,中央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这就使得门阀的庄园经济,跟中央政府的经济,完全是互相冲突的。
所以当历史上曹魏开始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门阀大族就开始不满了,后来司马氏跳出来,这些士族豪强一个个或是帮司马打掩护,要么就是干脆暗中支持。
第3487章不太一样的选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