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二,其一:大家伙儿日子都过得紧吧,家里小子们的衣物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等穿到实在不能再穿的时候就拆了做鞋子,纳鞋底,反正不管咋样是不存在浪费的。
其二:长荣做人失败,好吃懒做,家里才会越过越差,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到了说亲的年纪都是打光棍。
长荣也不急躁,家里的屋子一二十年没有修缮了,平时下雨就漏,漏雨的时候他就指天骂地,可等到天晴他就睡大觉,也不修缮,在村里也不跟人家走动,人情往来一概没有。
就连唯一的堂妹都跟他不通商,如今落魄到这个田地,别人自然也就不会对他太热心。
撑死了帮忙把他们一家从废墟里刨出来就算是大恩大德了。
所以杨若晴才打算送些衣物过去,一来支持杨华忠这个里正的工作。
其次,也能在乡里乡亲们面前树立形象,打下口碑,对大安,棠伢子,以及辰儿的仕途有益无害。
不过是几件旧衣物罢了,放在那里也是浪费,能拿出去建口碑的同时还能救人性命,也算不错了。
杨若晴把衣物收拾在一个大包袱卷里捆好,骆风棠走过来拎起包袱卷,沉甸甸的。
临出门的时候,杨若晴撑了一把伞,两口子相互扶持着一路往村里祠堂去。
祠堂里,杨华忠已经把长荣一家安置妥当了。
杨华忠和长根,大牛他们围着长荣跟前,安抚着刚刚苏醒的长荣。
孙氏,鲍素云,大孙氏,桂花,大云这些妇人则在给二小子和三小子他们铺床。
稻草垛子边上放着两床半新的被褥,杨若晴一眼就认出其中一床是杨华忠以前那床。
另外一床不知是谁送的,除此外还有一只烧柴禾的大瓦盆,瓦盆里放着木屑松枝啥的,已经烧着了,就放在一旁升温。
看到杨若晴和骆风棠送衣裳过来,长荣感激涕零。
“多谢里正,多谢大家伙儿救我们一家,大恩大德不晓得该咋样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