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辅佐之下,尚能励精图治,使得大唐国力强盛,威震四方。只是这几位忠臣离开朝堂之后,李隆基的本性暴露无遗,每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李林甫狡诈无耻,为了独揽大权陷害忠良,朝廷中的忠义之士大多被他贬斥,许多忠臣良将被他构陷坑害,不是获罪被杀,便是被贬斥流放。其余那些忠臣见此情形,为了自保只得辞官归隐,离开了长安城。是以朝堂之上尽是李林甫的同党,都是一些奸诈小人。后来李林甫病死,杨国忠做了宰相,比李林甫还要卑鄙得多,只要肯给他行贿,他便许以官职,几年下来,朝堂之上再无忠义之士,都是与杨国忠沆瀣一气的卑鄙奸臣。
“听到皇帝李隆基和宰相杨国忠逃走的消息之后,这些龌龊官儿自然不肯为大唐尽忠。许多官吏以为大唐气数已尽,安禄山必定能够做皇帝,是以打算留在长安城,等叛军入城之后,便即向安禄山俯首称臣。另有一些官吏虽然无意投降叛军,却也不想为大唐尽忠,这些年贪污受贿,搜刮百姓已经积攒下了万贯家私,不管逃到哪里都饿不死。是以他们收拾了家中的金银细软,便即带着家人逃出长安城,寻一个稳妥之地买田置地,乐得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
“晁衡虽然是扶桑人,不过对大唐甚是忠心,既不愿意投降叛军,也不打算逃离长安城躲避兵火。他听说李隆基一伙人离开长安城之后向西逃走,便即买了一匹马,纵马向西奔去。李隆基带着杨家姐妹同行,一路上行走不快,晁衡终于在乌梅县地界追上了李隆基一伙人。其时李隆基和杨国忠只想着逃命,对于晁衡赶来投奔并不在意,不只没有夸赞他一片忠心,反倒因为又多了一人吃饭而甚是厌恶,压根不想让他同行。好在寿王李瑁平日里与晁衡素有交情,时常以诗文唱和,此时正是落魄之时,越发感叹晁衡对大唐不离不弃,便将他收在自己的随从之中,带着他一起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