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以后清廷的政治结构是两宫垂帘两王辅政。因为母后皇太后慈安为人老实基本很少上朝所以真正的权力基本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恭亲王、醇亲王三人手中。
不过醇亲王为人圆滑精明遇事就后退再加上他最近两年一直在丰台训练十万新军所以朝政的大部分都掌握在慈禧太后和奕手中。
慈禧这个年纪不大的小女人野心勃勃在垂帘听政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就妄图独掌朝政所以奕就成了他的绊脚石。尤其是奕是议政王大臣权力之大让慈禧也心惊肉跳。
此刻慈禧也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封奕为议政王呢?难道封他个铁帽子王不成吗?议政王可是有权否定皇帝圣旨的人物啊!
要说这议政王制度也是大清实行了一百多年的制度。最初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议政大臣的职名正式出现。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最初议政王大臣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议政王大臣有权罢免皇帝!
像多尔衮、鳌拜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骨干。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及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其议政形式有廷议和交议。顺、康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苦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太大而导致皇权不稳于是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 议政王大臣职名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也随之消失。但是为了奖励奕在辛酉政变中的巨大功劳也为了拉拢奕让他支持两宫垂帘听政两宫太后这才不得已的翻出了已经废除掉整整七十年的议政王头衔赐给奕。
慈禧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真正的恢复议政王会议奕这个议政王只是单独一个人并没有庞大的议政王会议作为他的后盾所以任免皇帝这个职权奕是注定无法使用了。但是即便如此慈禧也不放心奕顶着这个头衔这几年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剥夺奕的议政王资格。
现在慈禧认为时机到了!
慈禧之所以认为时机到了是因为如今的慈禧自觉在朝中的政治力量上在朝外的军事力量上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她自认为已经完全具备击败奕的力量了。
在朝中原本的“恭王党”权势滔天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贾桢、兵部尚书文祥、礼部尚书宝鋆、副都统胜保等人占据了朝廷几乎所有的要害部门。其余的附庸着恭王党的高官比如刑部尚书赵光、绵森等人也都各据要津。整个大清朝廷有三分之二的高级官员是和奕关系十分紧密的。
但是区区三年的时光桂良病死、文祥战死、胜保因为在剿杀回民叛乱的战斗中失败所以被赐自尽。少了这三大员恭王党的实力大受损伤。
在恭王党受损的同时慈禧在朝中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如今在朝中“西后党”的力量已经明显过了“恭王党”。
除了政治力量之外慈禧最近又掌握了军事力量。丰台的十万新军都掌握在醇亲王奕澴手中。
(支持正版阅读请到中文网支持作者)
慈禧毕竟是皇太后不能事事亲为奕被扳倒之后朝政肯定需要新的大臣来总领。如今的议政王有两名一个是奕一个是奕澴奕若是被取消了议政王的资格取消了领班军机的权力那奕澴就会当仁不让的扛起奕的挑子总领朝政。
奕澴的福晋正是慈禧的亲妹妹奕澴为人又是个典型的官场老油条他看明白了局势自然会坚定不移的站在慈禧一面。
慈禧对奕澴也要放心的多慈禧自度就凭奕澴的那点能耐谅他也翻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丰台新军的日常事务都由荣禄办理荣禄成了仅次于奕澴的新军指挥官荣禄
第两百四十章 决战前夕(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