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忠心,亦是如此。但若在臣子平庸的情况下,天子还不够圣明,甚至还总想着垂拱而治,不吝放权,那么国家是早晚要出大乱子的。
历经多年励精图治,天下安定,四海升平,李隆基有些志得意满也属正常,但他逐渐懒政,却是不该。他毕竟还是皇帝,既有自己的权力和待遇可以享受,也有专属于他的责任与义务需要承担。
早年择选新相之时,李隆基时刻悬心,数度夜不能寐,对于他欲确定的人选,也有着深入且清晰的了解,拜相时无比自信。可近几年来,李隆基对于其他臣子的了解太少,选定宰相之时总是本着试试看的心态,又总想着选定宰相之后便撒手不管,如此能择出正确人选才怪。
纵是萧江沅如何尽力帮李隆基去查看去择选,可她终究不是李隆基,总觉得自己没有他选定姚崇宋璟时的眼光和魄力。
萧江沅方才尝试着开口,想把心里的话都说与他听,却发现他反应如此之大,想来眼下不是好时机,便暗自作罢。可无论如何,若没有经历深思熟虑地选定了新相,他就不能罢相,这一点萧江沅是不会让步的。
好在李隆基目前仍心存百姓,理智也还清醒着,他虽然动了罢相的心思,但也同意了萧江沅的想法。为了近几年的乱象不再重演,他终于重新殚精竭虑地考量起朝中的人才,等到从骊山去到洛阳之后,有一个人选便确定了——
中书侍郎张九龄。
张九龄虽出身岭南寒门,却也是自小聪敏,二十岁时便一举进士及第,多少名门望族的名士才子也难以匹敌。早年张说便总提拔张九龄,还曾放言他将是“后来词人称首也”。自从张说与苏頲这一对“燕许大手笔”双双辞世之后,张九龄不负众望,不仅真的成为了下一代文人之领袖,还继承了张说的集贤殿知院事一职。多年以来,国家制诰几乎都是出自张九龄之手,不是因为无他人可用,而是李隆基认为,只有张九龄的文采方能彰显大国气度。
他本就风仪出众,令人倾慕,才华更是卓越,让人心服口服。
李隆基思来想去,总觉得即皇帝位多年以来,还是张说为相的时候最为痛快,特别封禅泰山之时,何等的豪迈?他把这些都归功于文治的兴盛,便决定此番拜相,还是以文臣为主,能臣为辅。
纵观天下,文中第一非张九龄莫属,故而这新一任的首席宰相,舍他其谁?
张九龄这个人选甫一确定,李隆基便觉得事情已然解决了大半,刚想放松放松,就听萧江沅道:“能臣这一块……”
李隆基忍不住长吁短叹:“你让我先歇歇行不行……”
“臣只是想说,若大家实在想不出适宜的人选,或许可以投机取巧,问问萧相公和韩相公,看看他们可有推荐。”
历代宰相离任之前,都会给李隆基推荐几人以作备选,比如宋璟与萧嵩,都是姚崇当年推荐过的,张九龄还是张说力推过的。
大唐的官员们对于自己欣赏的后辈,总是引为知己,不吝提拔与引荐的。宰相乃百官之首,不论眼光还是能力都脱颖而出,
【第12章·成王败寇尽东流】(3)-->>(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