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车内已再无其他物什,这让赵旸稍有些遗憾,心中暗暗埋怨沈遘:你说你连水泥都送来让我检验了,不顺便带些火药弹过来?
当然他也明白,陕西这边急需的是用于快速筑造城塞的水泥,而不是火药弹等物,区区一两百个火药弹,改变不了战局。
搬完东西后,赵旸将张亢、石布桐请到正屋堂中,范纯仁、文同也跟在左右。
待王中正等人泡开入内省炒制的茶叶,顿时屋内弥漫起一股沁心的茶香,文同迫不及待地捧起一碗,小口吸饮,随即赞不绝口。
赵旸也品了品,确实要比以往的茶团出色许多,与他印象中亦不遑多让。
看来茶叶这方面,一千年却也没有太大变化,尤其专供于宫内的御茶,那肯定要比他在后世喝的那些茶叶好得多。
至于其他人,自然也是纷纷叫好。
品茶之余,赵旸随口问张亢道:“我不在渭州这半个月,高相公那边有何进展?”
张亢当即面色一正,禀告道:“高相公在这段时间会见了环庆路经略使、知庆州杜杞,秦凤路经略使、知凤翔府曹颖叔,鄜延路经略使、判延州李昭亮,知河中府程戡、知秦州梁适、知泾州王正伦、知邠州刘几等人,最后商定由我泾原路率先开始实行编户齐民……”
“想要个个突破?”赵旸一听就明白了。
“是。”张亢点点头道:“我陕西四路,光为我大宋驱使的蕃兵就有十万,当地蕃部落人口更是不下二三十万,若同时实施,恐这些蕃部落相互串联……”
赵旸嗤笑道:“错开日期实行,这些蕃部落便不相互串联了?泾原路一动,任谁都能猜到其他三路也要跟着改。”
张亢讪讪道:“话虽如此,但……万一呢?”
赵旸摇摇头道:“你等这是麻痹对方呢,还是在自欺欺人?要我说,这事就得四路同时宣布实行,以表明大宋势必将贯彻‘编户齐民’的立场……算了,这事伱也做不得主,回头我自与高相公讨论。”
张亢会意地告辞离去,抱着半罐茶叶喜滋滋地离开了。
而赵旸则告别石布桐来到书房,从怀中取出沈遘的书信。
打开书信,赵旸先看尾页日期,见上头写着四月二十四,他也大致可以猜到信中内容。
果不其然,沈遘首先在信中提及的便是他技术司的新衙,称新衙主体已基本建成,剩下的就是一些屋栋的雕刻装饰,以及吕大防负责的供技术司官员家属居住的屋宅,预计九月份能彻底竣工。
第二件事便提的是水泥,称石工案尽管还未弄清楚最佳配比,仍需再做探究,但投入使用已经不成问题,由沈遘亲自检验,带人在城外修了一段长十丈、高二丈、宽丈余的城墙,于墙上、墙侧、半埋于墙根分别用五十斤火药的震天雷去炸,效果出奇地好,墙体破而不塌,甚至沈遘还草绘了一副经震天雷连番轰炸后的墙体图。
当然沈遘也提及,两轮测试后墙体也随之破烂不堪,不过他认为问题在于砖块。
这一点与赵旸不谋而合,毕竟宋时的砖块两极分化严重,用于宫内的砖石美观且又坚固,但成本也极高,而流通于市面的砖块,灰不溜秋极为难看,且又沉又脆,更极易受到风化,露天放置一两年,估计连几岁小儿都能用拳头将其劈碎。
待写完正事,沈遘亦在信中写了几桩闲事,比如说与他们同为今年进士的王安仁,即王安石同父义母的兄长,三月上旬才刚当上负责监督江宁府盐院的转运使,月底居然就过世了,令他们一众同年不禁错愕。
或有知情者称,王安仁本身就已患有绝症,自知时日无多,便趁着最后时间考取功名。
具体的沈遘也不知,最后与钱公辅、吕大防、黄氏兄弟等人凑了五十贯,托人交予王家,聊表同年心意。
其次,沈遘又在信中提及朝中似在精进吏治,这一现象似乎是从杜衍出任侍御史后开始,御史中丞张观、郭劝也极力赞成,似乎太学生也有参与。
之后几页,是沈遘写给范纯仁与文同的,于是赵旸便请来二人,将那几页信交给他们,随即走出书房,带着王中正等人立即和水泥,测试水泥的效用。
至于用在何处,这座建造多年的官舍到处都是需要修补的地方,赵旸只需待水泥干了之后看看坚固程度,便大致能够判断是否能投入使用。
当然,鉴于在外跑了半个月,赵旸在检验时也没用太多的水泥,仅取了半脸盆,又叫人去外头弄了些细沙,加水搅拌后,用院内当初建墙时余下的砖头砌了一小堵墙体。大约半人高、一人宽、一寸宽。
再等第二天早上再去看时,砌于墙体的水泥早已经发硬了,用手
第八十九章:汴京来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