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如此,现在真正比拼的其实是谁最终扛不住伤亡而选择撤退。
当然,一堆步兵在蒙古骑兵面前撤退,那和伸长了脖子等砍头没什么两样,曹簠知道自己没得选,能撤的只能是蒙古人。
于是,沿河战场变成了绞肉机,双方精锐在这片实在不够开阔的地面上打成了一锅粥。
蒙古骑兵失去了绝大部分冲击力和机动力,但骑在马上的他们至少还有个居高临下的优势;明军步兵失去了引以为凭的强大火力,好在班排战术的优势还能发挥且装备明显比蒙古人更好。
双方的伤亡都开始增加,论战死的人,肯定是蒙军居多;但论受伤的人数,那便是明军更多了。
张万邦还是过去的一贯风格,本人领着一群亲兵家丁四处救急补缺,身上的“寒铁宝甲”不知何时被砍坏了一些,左臂上的寒铁鳞片都被砍脱落了一部分,但却没有掉落下来,只是挂在里头的皮甲外,仿佛成了装饰品。
他的心腹之交处估计也是被削了一刀,好在没能破甲,只是在铁片上留下了一道深痕,但也触目惊心。这一刀要是从奔跑的战马上削出,没准就要出大事了。
他的脸上也有不少血迹,现在早已干涸变成了乌色,让他本就有些狂热的脸庞显得更加狰狞可怖。
或许是高强度的短兵相接让他有些脱力,也或许是泥泞的地面过于湿滑,此时张万邦忽然脚下一个踉跄,差点往前扑倒。
从他身边强行打马而来的一名蒙古轻骑兵见状,下意识地朝他挥了一刀,但由于张万邦恰好又稳住了身形,这原本抹向他脖子的一刀,变成斜向上地砍到了他的头盔上,将他的头盔给击飞了。
另一名靠近那飞出去的头盔的蒙古轻骑兵下意识伸出弯刀,正巧把那头盔挑在了刀尖之上。
这蒙古骑兵先是一怔,继而大喜过望,用有些走调的汉话高声喊道:“张万邦已死,你们还不乞降吗!”
这个套路并不是只有大将会玩,蒙古人早些年对战大明的时候,经常会有斩杀低级将领的情况出现,所以蒙军之中很多人都会这套吓唬人的把戏:管你死没死,老子先喊了再说,骗到一个是一个,总能打击你方的士气。
果然他这一声喊也引起了附近明军的注意,下意识都偏头过来查看,当发现张万邦的头盔时都是一愣。
然而张万邦年纪虽然还不到三十,但他十三岁便从军,战阵经验却丰富得很,哪里容这蒙古骑兵卖弄?立刻扬刀断喝一声:“狗鞑子少给爷玩这套,老子活得好好的,死你娘个野男人!”
那蒙古兵偏偏听得懂汉话,听到这一声怒骂,气得脸都绿了,当下就要扔了张万邦的头盔去找他拼命。
谁料他旁边忽然冲出来一名全身着甲的重骑兵千夫长,猛然一刀将那头盔挑走,大喊一声:“我军已胜,全军后撤!”
这一下连张万邦都有些意外,蒙古人顶着巨大伤亡死战这么久,就为了抢老子的头盔?
不过他身边的家丁早已围了过来,避免自家少将军出现刚才那样的危险。而蒙古兵们则开始抽离战场,缓缓后撤。
蒙军后方似乎也发现了什么,开始鸣金。张万邦左右看了一眼,发觉本军伤亡也不小。不过他再细看一下,却又觉得本部伤亡还不如后来支援的中军本阵大,因此大喝一声:“以地涩为限,继续剿杀!”
这就是张万邦的个人风格了,虽然也算见好就收,但非得把这个好处争取到最大。“地涩所限”就是他阵地前二三十步左右,这个命令相当于要“收复”整个阵地,再把蒙古人赶走。
不过蒙古骑兵们对命令的服从度很高,一旦决定撤退便毫不犹豫,很快便三三两两互相配合着撤了出来。此时明军也大战了一场,精力不如方才充沛,靠着班排战术才留下了三四十骑倒霉蛋。
蒙古骑兵撤退颇有一套,原先落马“已死”的一些骑兵此时都伸出一只手来,撤退的骑兵见了便会主动“路过”,单靠两腿控马,身子倾侧,伸手将那落马之人拉起来拽回马上,然后一同撤走。
可别小看了这一手,张万邦明知道他们有这个习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蒙古骑兵带回去两百多号装死的伤员。
中军的曹簠松了口气,下令给张万邦让他清点战场、统计
第161章 南察风波(三十)皆胜-->>(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