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9章 火中取栗(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起来。乌黑的长发之上是黑色的乌帽子形头盔,小樱威铠之外是深红色的阵羽织,腰间挂着成田家历代相传的浪切宝刀,手持银色采配。她本有一匹黑色的坐骑,不过因为出城不易,此刻并未跟来。

    日本人在兵盔甲胄上颇有特色,不仅有本国传统的坚持,也有对外来——尤其是“唐风”的继承和发扬,以至于日本人的甲胄样式也很多。

    在后世的日本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

    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恐怕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

    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是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

    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后来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之前已经说过,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名的民族,因此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家格、家名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盔甲的发展史挺长的,现在没必要细说,只说进入镰仓时代之后的情况。当时大铠的制作更为精美,威丝(编织甲片的丝线,日文字有绞丝旁)更加细密。威丝就其颜色、图案和编织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如“赤丝威”、“缥丝威”、“褄取威”、“小樱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樫鸟威”等等。

    南北朝时代,大铠的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很多新的样式诞生了,如笠鋂(张开如斗笠状的鋂)、前立大锹形,等等。此外,为了方便山地作战,将领开始大规模穿着轻便的草鞋,为了更好地保护膝部,佩楯(膝铠)和大立举臑当(上端巨大可遮蔽膝部的护胫)也产生了。

    室町中期,各武士家族逐渐脱离中央的控制而存在,地方私战日益频繁。为了显示大将之威严,大铠的使用再度攀上一个高峰;而为了区别敌我,袖印和笠验也更多地得到使用。

    所谓袖印,是指在袖甲上添加一定规格的装饰物;所谓笠验,是指在前立部位插一面幡状小旗,旗尾甩至脑后,用旗色和花纹来作区别。

    母衣也出现了,所谓母衣就是装饰在背后的一幅布,骑马疾驰的时候,当风鼓起,可蔽箭矢。母衣一般长五尺八寸,广五幅,颜色没有定规。一般将军家的母衣,多为柴色。后来织田信长挑选能战之将,编成“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就是指穿戴红、黑两色母衣的精锐。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腹当和具足等所代替。

    甲斐姬此刻身上所穿的“盔甲”,其实便是腹卷。腹卷这东西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它的模样:背带紧身短裙——当然它是由细密的鳞片式铁片或铜片制成。

    联系鳞甲的“小樱威”是粉色但并不显眼,腹卷本体是玄色,外罩的阵羽织是深红色。这种“铁与血”的颜色配上甲斐姬清秀中带有三分野性英气的面容,竟然丝毫也不会有怪异之感,反而让人期待,这样一名娇俏而凛厉的女将在战斗中该是一副什么景象呢?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曹面子”、“CosifanTutte”、“klauszx”的月票支持,谢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