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12章 内附之风(完)北境全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可千万不要说他们是“假汉人”,你要敢当着他们的面这样说,人家可是能当场翻脸跟你拼命的——皈依者狂热,知道吧?

    七百多万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高务实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往南疆迁徙大明流民灾民,到现在为止,总数也就只有四百多万。即便加上京华系的家丁兵、工匠、雇工等等,最多也就五百万人左右。

    然而现在有了七百多万归化汉人,京华的人口基本盘就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两百多万,勉强够形成有效统治了——当然,移民和归化这两件事还得常抓不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按照高务实的想法,起码得让南疆、南洋形成汉人(包括归化汉人)占比七成,才算是重塑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无忧了。

    问题是,辽东的情况比南疆可能复杂一些。汉人与蒙古、女真的人口基数对比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高务实在南疆问题上可以一言而决,但在大明……除非他要学历史上张居正那种直接不把皇帝和群臣当回事,强行按照自己个人意愿推动的方式来施政,否则就不得不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甚至制约。

    毫无疑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高务实这样的民族思想,这对他们来说还过于激进,过于“博爱”。毕竟,华夏、中华这样的民族性概念就是来自于“华夷之辩”,而所谓的“辩”,本质上就是“别”——区别的别。

    不过,高务实也有信心可以逐渐引导和改变他们的想法,只因为那句不可置疑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这句话本身就是“中华”能够历久弥新、日益强大的关键。

    而在现阶段,一方面是要稳住东北局势,让东北能够平稳地进行民族融合,等经过两三代人的变化,以汉文化在此时的文明先进性来同化各族,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文化体系。届时,“汉文化核心区”就真正形成,永不动摇了。

    既然如此,高务实在东北地区的军事组织设置自然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进。

    刚才说过,左右科尔沁两部能够作为“常备军”看待的所谓“控弦之士”不过两万余。而生女真诸部几乎没有所谓“常备军”,如果有需要作战,几乎都是临时编练男丁直接上阵。

    因此,如果要按照大明这样的常备军编练军事力量,那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忽然抽调至少数万人加入常备军是否会导致其部落陷入男丁短缺,以至于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地步。如果会的话,朝廷要如何避免?

    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明摆着的:发饷即可。

    这里有个后世之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同样一两银子,在大明地界的购买力与在蒙古、生女真地界,它是不同的。就好比后世在中国理发如果是花20软妹币,在美国可能要花20刀乐,但众所周知,世界贸易中的20刀乐,购买力数倍于20软妹币。

    是美国理发的水平比中国高了数倍,以至于值得这么贵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当地其他高薪产业的价值溢出罢了。[注:这里延展开来可以写长论文,就略过了,毕竟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放在现在的东北地区也是一样,辽东因为是经营了两百余年的汉地,一些基础物价是要低于相邻的蒙古、女真领地的,而一些人工雇佣的费用则相反,要高于蒙古、女真领地。

    你要问为什么?很简单,你蒙古人的牛羊卖给辽东,辽东可买可不买,了不起我少吃点牛羊肉,就继续吃猪肉、鸡肉好了,实在条件艰苦的,那我还有米麦,总不至于饿死。

    但辽东生产的铁锅、布帛之类,那可是基础生活资料,你不买能行吗?当年大明禁止边境马市的时候,蒙古两个部落之间为了几口铁锅打仗的事,那可并不稀奇哦!

    在原历史上,包括辽东铁骑在内的明军之中其实有大量的蒙古人,而且往往比汉人士兵还更敢战,原因也在于此——我发的军饷够你养家还有剩余,不比你在蒙古半饿着肚子帮领主老爷打白工强?

    想明白这个道理,高务实忽然就释然了。他甚至由此联想到宋朝为何会养那么多厢军冗兵——放你们在民间,那是“地方不安定因素”,但如果招来军中,你们至少不会给我惹麻烦。不就是花点小钱吗?花点就花点,我大宋缺的又不是钱!

    同样的道理,想要稳定东北,多招点兵就好了啊!把左右科尔沁、生女真诸部最精壮的男丁都招来当兵,他们剩下的人还有个毛的能耐闹事?

    至于你说,万一这些兵不听使唤怎么办?

    开什么玩笑,你的饷银、粮草、装备、弹药……什么玩意儿都在我手里捏着,我背后还有一百三十多万精锐大军对你虎视眈眈,你敢不听使唤?来来来,你抗命一个给爷看看,爷今天就让你明白马王爷为何有三只眼!

    更何况,历史上边民军队不听使唤,那是有原因的。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利益没给到位,不管这种“没给到位”是欠饷还是克扣,总归是没给到位,有悖于双方事前的约定。

    第二个原因则

第012章 内附之风(完)北境全收-->>(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