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金汤之时,东鄣城的盖负兵败而走。西鄣城的盖同也没有抵挡多久,很快失去了西鄣城。只有冯亭抵挡得稍微久一些,但是最终还是免不了丧师失地的结局。廉颇再一次展现了其沉稳、睿智的作战风格,在这几路人马都兵败之时,廉颇依然坚守不出,并下了死命令:谁敢擅自出战,即使打败了秦军,也定斩不饶。
这时的王龁大军,就在距赵军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听闻赵军竟然坚守不出,便迅速率部前去金门山,距赵军四五里位置时派遣人马前去金门山城池处叫阵,希望能够引赵军出来,与其决战。岂料廉颇依然不为所动,一连三次,秦军都无功而返。无奈之下,秦军只能另思良策。
恰好这时偏将王陵进入中军大帐,王龁一见,忙将自己的思虑说了出来,并向他咨询破敌的计策。这王陵虽然在作战之时,并不显得多么的骁勇,但是脑子却很灵活,在王龁的军中,算得上是智囊般的人物。见王龁问自己对策,王陵当即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计策献了出来。原来,在此之前,王陵就对金门山一带的地形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赵军所需水源竟然全部取自金门山下的阳谷涧溪流水,只要秦军切断了赵军的水源,到时不用秦军前去挑战,赵军就会乱成一团。到时赵军要么撤退,要么和秦军决战。
当年的晋阳之战,智伯截水攻取晋阳,和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战争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王龁在思考这个问题。他采纳了王陵的建议,将手下千余人马派出截水去了。而廉颇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在想这个问题,因此,到了金门山下筑营垒之时,便下令让人掘地取水。如此,王龁、王陵的计策只能宣告无效。
如此这般,一晃三年过去。
赵军和秦军在长平形成了长期对峙的态势,这时掌握长平地区的地形,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秦赵双方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派遣出许多人马前去了解和探查敌情之时,顺便将地形情况也做了深入的了解。
今天历史上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具体位置也只能依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一探究竟。很多资料都表明,战国时期的长平,就是今天高平市西北长平村。当然,这只是个狭义的范围。广义的长平应该包括了今天高平城乡的全部境域。因为秦赵双方后来在此地集结的兵力达到了百万之众。战略前线、战略缓冲加上战略纵深,前后起码有数百里之遥。据考证,长平之战的主战场,就是包含长平村为中心的丹河两岸东西10千米、南北30千米的狭长地带。
廉颇选择在长平设防,一来是上党失守,赵军被逼无奈的选择;二来也是廉颇自己深思熟虑以及与众将领商议的结果。
在此之前,秦军已经占领了魏国的河东地区,并且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构筑了防线:不仅如此,秦军还在以野王为中心的地带构筑了另一道防线,进而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势态。退守自然不必说,秦军如果进攻,其兵锋所指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攻占上党地区(已经实现),第二个就是兵临城下,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秦军要攻取邯郸,只有从长平出发,才能够最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能缩短行军时间。兵贵神速,秦军自然不会忽略这一战略捷径。但赵军中不乏谋略和见识的将领,对此地的战略地位自不会忽略,他们必定会在此地严防死守。所以一场恶
第139章战争天平的趋向-->>(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