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371【教育改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刚开始,科举虽然也考这些科目,但并不计入总分,还是看八股文章写得如何。到后来这些科目就占到总分的一半,与八股文章平分秋色。

    而到了如今,八股文章已经不再重要,只跟数学、物理、地理、外语占同样分数。这样的变化,新一代学子已经适应了。

    而且,他们对这种改革更欢迎。因为往年要考上举人,才可能有官坐。考上进士才能确定有官坐。

    科举四年一考,一科只录取一两百人。导致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从年轻考到老死,最后也只是一介寒氏。

    但现在不同了,只要成绩优秀,就可以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只看总成绩说话,毕业之后就分配工作,这可比四年一度的科举稳当多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欢迎。

    至于老一代的读书人,那就对不起了,跟不上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

    而科举制度的逐步废弃,也导致之前的秀才、举人的特权逐步被削弱。

    比如秀才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税粮;见官不拜;秀才犯法,如果不是重罪,只由儒学处分了事,在学校除籍之前地方官不得用刑;秀才可以戴方巾、穿绸衫,可以使唤奴婢。

    举人相比秀才,待遇还要更高一级。举人可以免除一百五十亩土地的田赋,免除十几户人家的徭役;

    举人犯罪,地方官员不能随意逮捕拿问的,需要申报给省学政,由省学政出面,对举人进行教育和处分;举人若屡试不第,朝廷会给安排个小官,每月能够领一份薪饷。

    等教育体系改革完毕,科举制度作废之后,秀才、举人的特权自然也就没有了。尽管那些秀才、举人都很不服气,但是面对朝廷却也是无法可想。

    原因很简单,清朝三百余年统治下,秀才才只有四十多万人。也即是说,乾隆朝的秀才最多也不过十万,举人和进士的数量就更少了。

    这么点人,还不及旗人的数量多。项南当年改革旗务,几百万旗人都没放在眼里,十几万秀才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自古说得好,“秀才造反,

3371【教育改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