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哪里养得起。

    最后别无他法,祁国屏也和李天俞一样,回家歇着去了。

    如今营中管事的是西宁卫千户冯瓤。

    谁能让西宁卫给粮,谁就是镇海营的首领,在这件事上,冯瓤可以而祁国屏不行。

    因此当大元帅阅操的消息被传令兵交替喊着通报全营,刘承宗才刚走进营门,就听见营兵们山呼万岁的声音。

    祁国屏想过鼓动营兵夺取西宁城,但不仅士兵不为所动,军官也不愿开战。

    营兵对元帅府和土司间的争权夺利心知肚明,但大伙儿对此乐见其成,他们不仅反对祁国屏对西宁卫动兵,也反对刘承宗对祁国屏施以武力。

    大家都聪明着呢,    今天发粮、明天发饷、后天发棉袄被褥的日子,谁不喜欢。

    哪怕刘承祖赢了,    只要祁国屏还没死,他们该有的军粮就不会拖欠,    甚至还会得到从来没见过的饷银。

    冯瓤在营操时对刘承宗说:“都是老兵好兵,    不比榆林兵差,只是被欠饷欠疲了,我们跟他们说啥都没用,朝廷跟他们说啥也没用,只能每月一石粮一两银,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想调到哪儿就调到哪儿。”

    刘承宗笑笑,非常理解,这是朝廷军队的情绪转变缩影,对他来说是十足的好现象。

    事情对这些营兵来说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吃谁的粮、拿谁的银、听谁的话。

    军队和老百姓不一样,军队受朝廷征调,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而当朝廷做不到这份天经地义,军队仍会沿着惯性向前走,直到他们遇到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刘承宗就是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不过对于东边的事,似乎还仅限于刘家父子知晓,冯瓤对此一无所知,倒是提到了在平凉府的高显,正在大海捞针。

    高显原本留在平凉府是为了养伤,伤养好又留在那练了些民壮,后来就让韩小王帮他派人在山西找婆姨,到现在也没找着,前一段让兰州的王府给送了封信过来,本想往西走,又听说朝廷把兰州关防锁了。

    刘承宗挠挠脑袋,也对这事挺头疼,让冯瓤给高显回封信,让他就暂时在平凉待着,等拿下河口再说。

    等刘承宗进了西宁城的衙门,见到父亲,刘向禹并不像书信中那样紧急,细细说了李天俞愿意提供粮草的来龙去脉。

    “他要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我们这了。”刘老爷拢着胡须轻笑:“十万石粮,从黄河东南临洮巩昌运送过来,一两五钱一石还不够成本,会让他得罪很多人。”

    刘承宗想着这事,摇头道:“大,我以为这不是得罪多少人的事,这个价不论从临洮还是巩昌,运入河湟谷地算上脚价,粮价不到每石一两,没人会做赔本买卖,根本轮不着他得罪。”

    却没想到刘向禹没有任何意外,言之凿凿道:“会,他把持西宁粮市多年,不论他怎么把粮食运过来,在西宁我们用白银一两五钱买。”

    刘向禹道:“如果粮商对价格不满,可以用毛皮抵价,每石加羊皮一张,金银不能加,十五万两定死,这不是在俱尔湾,金银出去回不来。”

    说着,刘向禹摇头笑道:“粮食能运进来多少不重要,能运进来很重要;多少钱不重要,让夹缝里的李天俞离开河湟谷地最重要。”

    “让李天俞离开河湟?”

    刘老爷点头道:“李天俞不运粮,最先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就要先去吓唬河口那边的官军,粮食想运进来,河口将官不放手可不行……将官放粮进来本身,比放多少粮进来更重要。”

    刘承宗转眼便已清楚父亲的打算,李天俞是一块试金石,能不能把粮放进来,是父亲对把守兰州黄河一线官军战斗意志的测试。

    “父亲的意思是,若粮能放进兰州,哪怕只有一万石,也能说明官军不愿打,或者说他们没准备好。”

    “对。”刘向禹接着道:“而李天俞做了这事,不论能不能把粮放进来,他自己怎么想不重要,黄河另一侧所有人都会认为他在给你做事,兰州的官军打进河谷,他也要遭殃。”

    “所以父亲觉得,他会真正投靠我们?”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