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九章 论罪篇(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大周律例,“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

    张三将被判三年徒刑。

    若是采用结果无价值论,则张三无罪。

    杨清源的笔在纸笺之上不断书写,却始终难以下定论。

    杨清源愿意相信张三的供词,从自身所学来看,但他偏向行为无价值论,杨清源觉得有时候做事的动机比事情造成的结果要重要。

    但从个人的主观愿意角度,杨清源想要判张三无罪。

    为民除害,这是值得传颂和褒奖的。

    文破军作恶多端,却因为其特殊身份和特权,一直未受到惩戒。

    蓝星有个叫福尔摩斯的侦探曾经说过。

    “当法律无法给当事人带来正义时,私人报复从这一刻开始就是正当甚至高尚的。”

    而张三的行为在儒家的观点中,更是具有合理性。

    《礼记》有载: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对于有杀父之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孔子说:“睡在草席之上,头枕着盾牌,没有任何职务,当以时刻想着报仇,绝不和仇人共处一世。不管在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如果是在市上或公门相遇,拔出武器就和他拼命。”

    张三杀文破军的犯罪动机是为父报仇,在儒家的礼义之上,这种行为不但不需要谴责,甚至得到儒家诸位先生的肯定。

    国朝虽然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作为当时最大显学的儒家,在国朝占据的地位极重,制定刑律之时也会参考儒家思想。

    若是照此来看,张三的刑罚还会再减一等。

    杨清源放下了笔,剩下的事情,要等堂审之后才能定论。

    --------------

    次日清晨,狄知远来到了杨清源的书房之中。

    “大人!那三个仆役招了!”

    “哦?!这么快?!”杨清源露出意外之色。

    

第二百七十九章 论罪篇(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