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七十五章 读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除此之外,赵与旹也不是一个呆板僵化的读书人,在陈宗礼为该书所作的序言里,提到了赵氏的一首绝句,并且认为如使苏轼见之,亦定当称许他“真知秋阳”者。

    意思是说他能“不锢于富贵,知田野之勤约”。

    周至是在蛮州旧货市场的老书摊上发现的这部书,一套十卷,五毛一本,五块钱搞定这么一套宝贝。

    这是非常精美的影印本,可以说是除原本以外最与之接近的资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流落到了旧书摊上,让周至捡了个漏。

    除了内容以外,赵与旹治学的方法和思路也给了周至很大的启发,甚至隐隐产生了一种知己之感。

    因为赵与旹在书中对“亲家”、“小妻”等用于来源的考证,和周至在《夹川方言疏注》里“耶乐”、“平仄”、“经事”等语的考证方式,几乎就如出一辙。

    因此周至读这套笔记读起来非常有感觉。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古代文人士大夫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皓首穷经手无缚鸡之力,其实这是个大误会。

    大多数的顶级读书人,除了十三经外,涉猎异常广泛。

    经史子集其实只是纲领,比如科举,哪怕你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也最多走得到举人一级。

    要想成绩更好,就需要锦上添花,内容来自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农工商事,甚至骑马射猎,军务衙务,无所不会,无所不精。

    很多人对“八股取士”都表示反感,但是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反感“八股取士”的那些人,他们自身的水平到底如何?

    他们反对“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到底是真心认为这么做对于人才选拔不利呢?还是认为降低录取标准和范围,对自己的进取有利呢?

    这个问题宋代苏轼就曾经看得非常清楚。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样东西,是科举场上,没法背,没法抄的东西,它们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考生真实的水平。

    7017k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