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
直到周至穿越回来之前,国家将典籍进行数字化的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建立树状数据库的较为原始的应用阶段。
就好比一个标准的图书馆,将一本书作为一个文本文件整体存放,然后给这个文件编出,书名,书号,最多再给出个作者,出版社之类的信息,作为标签。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简单明了,升级维护也容易,信息保存也算全面,一句话说完,就是够用,但不好用。
这样的东西在周至眼里当然是不合格的,最多最多只能算是地基,离百尺高塔还差着老远的功夫。
信息工程就是这样,算法和协议的思路,往往比基础工作还要重要,如果指导思想发生了错误,等到工程进展到不敷使用,才想着改弦易辙,在已经叠房架屋的情况下,再要开展,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后世中文编码的巨大混乱情形,就是这种教训的最好注脚。
这些思路,是在四叶草的研发思想,周至提出来的“如何三问”原则思想指导下梳理出来的。
“如何三问”听着玄奥,其实很简单质朴,就是对于任何需求,我们要问三层以上的问题。
比如典籍数字化工程,按照一般的思路,好不好用?
答案肯定:不好用。
那第一个如何就来了:如何让它好用?
答案也简单:除了将一部部书籍扫描成文本文档外,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标签体系和智慧搜索引擎。
那第二个如何就来了: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标签体系和智慧搜索引擎?
答案就是需要一个能够根据文档内容,自动化地分析提取特征标签的标签采集软件;要完成智慧搜索引擎,又需要一个球网状的数据拓扑关联系统。
那第三个如何就来了:我们如何开发这个标签采集软件和球网状的数据拓扑关联系统。
答案就是软件硬件并行,软件上,利用现在最新的数学统计学原理,引入计算机模型当中,开发出一套特征提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思维体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