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47.旅途记事三十三: 托斯可纳的臆想,以父之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接下来就是一位名誉全球的钢琴教育家的演奏。

    也有孩子期待的是在这样的聆听环境下听一个外国人弹钢琴,好像有种这才对味儿的刚感觉。

    李安的期待是这样一位已走过人生长路大半的老人,会怎么诠释巴赫这首作品。

    意大利协奏曲——一部充满着划时代与天才的作品,编号bwv971。

    或许比起巴洛克时期之后的作曲家们,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笔下的协奏曲,这首意大利协奏曲在形式上更为简单,在细节上也略显粗糙。

    但是纵观整个西方音乐史,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是仅有的一首可以在一件乐器上演奏的协奏曲。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种乐器的协奏曲作品,只要冠以协奏曲之名,作曲家就一定会为其配套写出一支编制或大或小的乐队协奏声部与主奏乐器竞奏

    这个传统在意大利协奏曲诞生之前的巴洛克时期,是毫无争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意大利协奏曲诞生之后,这个传统依旧延续着。

    原因无他,巴赫之后,哪怕是莫扎特也没有再能创作出一首只在一件乐器上演奏的协奏曲。

    这便是该首作品的划时代之处,也展现着巴赫无与伦比的音乐创作构思。

    然而仅仅是如此,根本不足以说明巴赫的天才。

    在意大利风格盛行的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等人统治着国际潮流。

    而被当时亨德尔评价为乡巴佬的巴赫,没有迈出过庄园百里的土地。

    不同于足迹遍布整个欧洲的亨德尔,巴赫固守田园一生,始终没有走入国际视野,没有任何与外界的交流。

    在那个看一场音乐会都要坐半天马车的时代,钢琴还没有诞生。

    羽管键琴作为主流键盘乐器,二者在音色的强弱变化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就在这样一种刻客观条件上,巴赫凭借着他的想象力,或许还有几句从坊间听来的调调,就开始了徒手创作。

    今天来看,巴赫整部意大利协奏曲的形式完全不输当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独奏协奏曲。

    并能清晰地反映出意大利独奏协奏曲中独奏与竞奏的对比风格。

    而在此基础之上,巴赫又在保持完整统一的美学原则之下,从结构上大胆地向传统突破。

    从没去过意大利的巴赫,却能写出一首名倾天下的意大利协奏曲。

    人类音乐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无愧音乐之父之名。

    “噹!”

    当一组辉煌有力的和弦从教堂钢琴响板升起,台下所有人为之一振。

    孩子们只一个瞬间,便被音乐牵走了所有注意力。

    老查理苦枯瘦的左手沉稳地落在键盘之上,右手接着从容奏出主题。

    他落指轻巧不失沉稳,旋律的趣味性一经双手合并,便为现场注入了朝气蓬勃的力量。

    感受着键盘双手指下隐藏着的起伏旋律,李安抖动的睫毛像是暗示着他此刻内心的波澜。

    老查理在低音部的主旋律,只是按照谱面连续变化的模进手法做出了一点点的强弱变化,却像是给他带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听觉体验。

    完全是他意料之外的分句,没有笔触浓重的强调,却给人极度饱满的精神。

    高音部分的十六分音符组合排列,如同细腻的吟唱,与低音的模进相辅相成,无限增加了乐曲的紧张度。

    每一组模进力度变化之间,都会产生一丝神秘的内在力量,使音乐逐渐蓄力,最后一步步把音乐推向宏大的方向。

    直到音乐来到六级主和弦上,才使这股情绪得以释放。

    太精妙了,李安来不及感叹老爷子对于分句炉火纯青的控制力,紧接着便被下一段主题的沉陷彻底的拉入音乐之中。

    整个第一乐章听下来,李安想说查理老爷子赋予这首作品的内涵与其说是一种精神气质,不如说是一种趣味。

    与许多神性学说的巴赫演奏者不同,老爷子摒弃了音乐以外的所有冗长,只用内在声部的清通敏锐,如珠落玉盘一般,将音乐的呼吸畅达。

    没有承重的思虑缠绕,而是轻车熟路,让音乐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展现。

    简明扼要,令人回味无穷。

    弹得太好了,李安要听跪了。

    老查理用一种罕见的清澈遮蔽了巴赫被误解的一面,又用力与美的互补调和,将巴赫音乐本真的一面挥洒而出。

    老人家高度浓缩的演奏智慧,

347.旅途记事三十三: 托斯可纳的臆想,以父之名-->>(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