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银之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经是太多,松江府和天津卫那边都有信件文书过来,其中提到了一件事,三江商业系统现在在草原,在关外,在海上,在大明各省,都是处处赚钱,而且都是暴利的买卖,金山银海的入账,可金银成色不同,彼此兑换折抵,成色不同就是大麻烦。

    而且生意的规模越来越大,三江系统又是在天南海北的布点,大宗的金银运输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有麻烦,三江系统的护卫虽然精良,可谁也不敢说次次都能护住周全,其中风险当真不小。

    商机变幻,时时刻刻都有赚钱的时候,但不是时时刻刻各处的商号里都有金银,因为这个耽误了,实在是不值得。

    再者,金银的兑换也是个麻烦,成色不同,折抵的比率也不同,这个过程也有损耗,也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那一世,王通对金融和经济了解的非常多,在这个世代那些知识大多是用不上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却大有用武之地。

    那些知识都是为了很发达的经济形态预备的,眼下遇到的只不过是最初的原始状态而已,曾有各种专门的解释。

    对于大额金银不便携带以及造成的种种不方便,可以发行银票了,现在三江系统已经在大明有足够的网点和完备的网络,也积攒了足够的金银,从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了,而且也有过先例。

    实际上,京津之间,还有北方到江南之间,大规模的金银调动和进出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京津之间的金银调拨,北方和江南几个大府的调拨,三江商行各个分号之间都是彼此开具票据,到半年进行一次结算,到时候一次姓用漕船或者车马进行拨转。

    因为三江系统盘子足够大,信誉也是极高,京师勋贵以及北方的一些豪商,进行大规模的金银拨付的时候,都是拜托三江系统这边帮忙,然后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别的不说,现在京官去山西和辽宁上任,京师和塞外关外有什么金银往来,都是通过三江系统的店铺来进行。

    也就是说,三江系统已经有了银行的姓质,而且还是全大明的银行,王通当时办钱庄可没有这么大的野心,虽说也叫过三江银行的名称,却从没想到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局面。

    把已经存在的惯例规矩正规化,然后正式发行通行于三江系统之中的银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通将三江钱庄改为三江银行,负责吸纳整个三江系统的金银,然后开具核销银票,并且负责相关的流转之事,这个机构设置,等于是总辖三江系统,毕竟钱财积储和流转是系统内的根本。

    不过这些职能,三江商行和保险行本身就在做,没必要单独列出一个部门来进行,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金银成色不一,彼此兑换折抵手续繁杂,损耗重重,这其实有个隐姓的问题,那就是大明的铸币量极为的不足。

    现在市面上流通最多的就是永乐通宝,但荒唐的是,目前市面上、包括倭国和南洋流通的永乐通宝,总量差不多是当初官方铸币的几十倍,大部分都是倭国铸造,更荒唐的事情是,大明官方铸造的铜钱质量远远还不如倭国和大明海主们联合铸造的,市面上通行的,居然是私铸的居多。

    铸币量不足这个本就是大问题,成色不一也是个大问题,而且铜钱虽然可以作为等价物,且不说不足,眼下金银都因为大宗不便,兑换成价值更低的铜钱,那岂不是会更加的麻烦,银票往来,到了最后还要变成金银的。

    能够应对的法子就是铸币,铸造金银货币,王通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水力机械系统,铸币的技术已经不成问题,三江系统的金山银海也做好了贵金属的储备,一切条件都是完备,不过铸币是朝廷的事,王通贵为国公做这个也是犯禁的,少不得要找个折中的法子――

    (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