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不敢去打。因为统属不一,也缺乏指挥方面的训练,遇到这些麻烦,甚至都不会喊正规军来对付。
以前,紫帐汗国在西部和西北的活动,是防御为主。扩张的方向,是东边的克里米亚周边和南边的希腊地区。但这种情况肯定不能长期维持,早晚要发动反击,占领更大的区域,作为藩篱。要不然,这点纵深,肯定是不够的。
而这样一来,这些草原骑兵,就不足以完成任务了。
而且,如果战略上转入进攻,就不能再纵容这些纪律败坏的人肆意活动了。他们到处放火抢劫,实际上是把大军前进时可以利用的物资,提前破坏掉了。敌人往往是没有能力坚壁清野的,或者说,他们坚壁清野也是靠军队去抢。让这些人四处劫掠,等于帮敌人完成任务了。
如果当地物资充足,朝廷大军就可以减少辎重,更快地行动。而蛮族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行军速度,所以也无所谓。放任这种情况,等于把自己的优势,拉到和敌人一样糟糕的位置,还得面对打烂仗经验更丰富的敌人。这对于战争肯定是不利的。
至于战后,就更加麻烦了。出于朝廷的视角,战争的目标并不是国家争霸,或者是各个王朝争夺领地,而是收复失地,兴复罗马。摧毁蛮族军队和蛮族国家都只是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是破坏的太严重,就算收复回来,价值也会损失很多,还会让人们质疑罗马军队的正义性。从这个方面看,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作为替代,尹大牧首认为,应该使用更精准、更有组织的方式。
他提出,在战前,就要派出人手,对敌人统治区各种情况进行调查。这些工作以往也有,但都是基于军事上的,商人们带来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物资和物价这类。现在,必须更加深入,调查他们的真实信仰状态和组织情况。
理论上,敌人控制区的所有人,都是罗马公教信徒;所有的地方教会、教堂和神职人员,都是罗马公教会的下属。但欧洲长期分裂,罗马主教的教令,根本到不了这种地方。当地神职人员通常缺乏系统培训,教会组织也腐败不堪。无论是基层教士,还是普通信徒,都远没有达到理论上这种状态。
社会底层的风俗,和贵族们冠冕堂皇的宣传,并不一致。他们的需求,也长期不能得到上层的满足。而如果蛮族统治者和教会不能提供这些服务,罗马却可以提供,那他们自然就会倒向罗马。民众归心于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需要调用多少钱财和兵力,就可以掏空敌人的根基。
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尹大牧首说服朝廷和教会,挑选了一批精干教士,以或明或暗的身份,去各个蛮族国家,走访调查。
调查完成之后,教会宣称,一部分蛮族贵族和罗马公教的教士,已经被魔鬼蛊惑了。他们的行宫、教堂和修道院,已经成了魔鬼的巢穴。为此,教会组织了一批裁判官,率领武装小队,进入敌人占领的地区。
蛮族领主的管理相当疏漏,国王和大贵族对基层的状况,几乎毫不知晓。紫帐汗国派出的传教士和裁判官,到处联络对于领主不满的基层教士和村庄,带领他们抵抗土匪佣兵,乃至审判作恶的贵族,烧死民愤巨大的税吏,捣毁一心搜刮钱财的修道院。尹大牧首把这些工作,统称为“破坞堡,伐邪庙”,认为这是和战争同样重要,甚至犹有过之的事情。
这些工作很缓慢,因为当地人往往是被贵族打怕了的状态。而由于之前的行为,紫帐汗国军队,那时候的名声也就那样。有时,得几年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村镇的居民,从风声鹤唳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相信这些外人,进而聚集起来支持他们,再次进行反抗。
但是,效果也确实很明显。由于紫帐汗国的印刷技术发达得多,各种讲解经义的册子,和直观又便宜的宗教画,也随着这些传教士,大量流入蛮族地区。到最后,连一些正规的公教大教堂,都开始图便宜,直接从这边采购了。几十年努力的效果,终究还是达到了他的预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