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瑞士的滑雪场还没到高峰时期,人并不多。
后世滑雪也不算便宜,此时更是高消费。
可爱因斯坦毕竟还很年轻,又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此好的滑雪场近在眼前,时不时忍不住要来滑一次。
如果不玩高难度动作,滑雪学起来并不难,再加上年轻时李谕玩过几次滑板,很快就可以上手。
他们滑得正爽,突然看到了一个熟人——维恩。就是提出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然后普朗克在他的公式基础上给分母多了“-1”,凑出正确黑体辐射的那位。
“维恩先生,竟然在这儿见到您。”李谕与他打了招呼。
“原来是李谕先生,”维恩又解释说,“我在巴伐利亚有土地,经常滑雪。今年听说瑞士的雪更好,所以专门来到了这边。”
好家伙,原来还是个大地主。
维恩在德国科技圈也算有点名头,交友又比较广泛,关键还有钱,经常邀请朋友到巴伐利亚或者瑞士滑雪。
此时同行的就有一位荷兰人。
荷兰与德国是接壤的,而荷兰在海边,不可能有滑雪条件,只能往内陆跑。
实际上一战以前,是真正的科学全球化时代,欧洲的科学家们根本没太多国家概念,最多就是有一个英国和欧洲大陆之争。
后来是一战打得实在太惨,各国损失太大,才慢慢结下仇怨。
至于后世的世界版图,基本又是通过二战打出来的,从此以后,科学尤其是科学家,开始真正有了国界。
至少此时荷兰的科学家和德国科学家玩得还是很好的。
维恩给李谕介绍了介绍:“这位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彼得·塞曼,前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谕同他握手道:“见到您很荣幸!”
彼得·塞曼回道:“见到你我也很荣幸,因为最多过几个月,我想你就会成为下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
彼得·塞曼是洛伦兹的助理,而洛伦兹提名了李谕,在大家看来已经是板上钉钉。
李谕笑道:“未来的事情,谁又说得准。”
实际上,早期的诺奖由于创始时间太短,的确在颁发上有不少“小问题”,有时候颁发过早,后来有了更应该得奖的;有时候又对人不对事,颁奖的理由明显不足够;最麻烦的是还得考虑政治因素,搞大国制衡。
对人不对事的典型就是爱因斯坦,他因为光电效应获得了诺奖,而大家知道的则是相对论,根本没几个知道光电效应是啥玩意,大部分人脑子里先入为主认为他是通过相对论获得了诺奖。
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因为对“塞曼效应”的解释,颁发给了洛伦兹和彼得·塞曼。
其实所谓塞曼效应的解释,就是个由头,因为它在洛伦兹的研究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1896年时,彼得·塞曼正在莱顿大学研究磁场对物质光谱的影响。也不算什么新课题,早在30多年前法拉第就研究过,但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如今实验仪器有了进步,彼得·塞曼就想再试一次,结果真的发现了钠元素光谱在磁场中分裂成两条的现象。
当年的一个星期六,就在荷兰皇家科学院对这项实验发现做了报告。
结果仅仅过了两天,星期一的时候,洛伦兹就把彼得·塞曼叫了过去,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为什么钠元素的光谱会在磁场中分裂。
所以满打满算,洛伦兹在这件事情上只花了两天工夫,而且还是周末。
至于洛伦兹的解释,依旧是从经典力学出发,并且只能解释一分为二的现象。如果分裂数变多,依然无法解释。
因为这是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光谱更多分裂数的情况,需要用电子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化来解释,对1896年的洛伦兹来说,无疑是强人所难。
换句话说,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为此颁发,但压根没有解决塞曼效应。
不过洛伦兹毕竟是大神,因为对塞曼现象的研究,让他早于汤姆逊得到了电子的荷质比,并且做了预言,存在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后来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果然和他的计算对上了。
还可以看出来了,彼得·塞曼其实完全
第三百八十四章 塞曼-->>(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