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把牛顿的微粒说钉死在了棺材板上。
如果,只是如果,微粒说死灰复燃,对岸的英国佬肯定高兴坏了。
不管是百年冤仇的法国,还是刚刚成为欧洲大陆第一的新兴德国,都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光是想想英国佬们趾高气扬的样子就受不了……
下午,劳厄的论文答辩正式召开。
李谕与几个非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坐在了后面。
等答辩委员会成员入场后,李谕不禁惊叹:这阵容也太豪华了吧!
首先是劳厄的导师普朗克,然后是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第二化学研究所所长能斯特、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埃米尔·瓦尔堡、数学家赫尔曼·施瓦茨,以及德国哲学家包尔生。
加上劳厄,一共有三个诺奖获得者。
(虽然李谕抢了一些人的功劳,不过诺奖毕竟很多时候是对人不对事,不管劳厄还是能斯特,肯定不会让他们少了诺奖,毕竟这些人其他方面的功劳有的是。)
五位评委在首排一一坐下,然后劳厄开始了自己的答辩。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光线通过介质之后的反射、干涉现象,通篇都是理论,没有什么实验相关的内容。
最终评委会一致给出了“优秀”评价。
劳厄接着又进行了答谢,提到的人物都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除了上面几位答辩委员会成员,还有布劳恩(190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尔伯特、克莱因、瓦拉赫(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伦琴等等十几位当今科学界的大人物。
李谕光听这些名字就感觉头皮发麻,一个人能碰到其中一两位作为导师已经很不得了。
而劳厄光是致谢名单中就出现了5位诺奖获得者,并且与他们都有过直接接触,只是跟随大师们的学习时间有长有短。
劳厄的运气可谓好到爆棚,甚至后来他能获得诺奖也有一点运气成分在里面。
就和吃了好运果实一般。
答辩结束后,普朗克做了总结:“我们会把这篇论文进行精简后投到《物理年鉴》作为公示。”
有背景的就是不一样,很快这篇博士论文就发表在了《物理年鉴》上,甚至从最初的58页缩减到了19页。
这说明什么?
水分大啊!缩减这么多都没问题……
再看咱们的专利员爱因斯坦,明明论文质量很高,还是要苦苦排队等着发表。
当然了,劳厄后来与爱因斯坦的私交还是挺好的。
——
柏林这边,由于有西门子赞助的实验室,实验条件还是不错的。
李谕最近动不动就研究一下阴极射线管,这东西是大热门,但单纯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在实验层面该做的基本都做了。
可即便如此,以后还有不少发展空间,而且非常大:比如显示器、雷达、电子显微镜、示波器等。
只是目前的阴极射线管缺少热阴极以及高真空这两项关键技术,导致无法在上述提到的这些方面进行应用。
第三百八十五章 豪华答辩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