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质能公式赫然出现在了《物理年鉴》一期杂志上。
李谕又打开了一封信,看封面是来自英国皇家学会,以为写信的还是开尔文勋爵或者哈金斯会长,没想到却是来自学会中的一位院士——洛克耶。
“尊敬的李谕院士,
容我自我介绍,本人诺曼爵士,是《自然》杂志的创始者兼主编。今日我征得了开尔文勋爵的同意,可以向您约稿,发表在《自然》之上。能得到您的优质稿件是现在所有科学杂志的荣幸,本人十分希望李谕院士投稿。……”
诺曼爵士是洛克耶的爵位。
没错,三大科学期刊中的《Natural》就是他创办的。
这位老哥也是个天文学家,很早就研究了太阳光谱,然后预言了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的氦元素。
后来地球上终于找到氦元素后,他就被授予了爵士。
冲着《Natural》的大名,李谕也得答应洛克耶的请求,于是开始寻思写什么。
想了半天,还是写物理中的同位素,——此时准确点应该叫做“同位素假说”。
原子质量作为元素最基本的要素,每种元素在发现后都会立刻进行原子质量的测定,此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里就将它们列了出来。
多年前,科学界就形成共识:将氢原子的原子量定为1,后续的原子就是氢原子的整数倍。
但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瑞典的一位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就发现,氯元素的原子量经过测定,竟然是35.5左右,并不是氢原子的整数倍。
这在化学界是个非常困扰的问题。
而且几年前放射性发现后,这个问题更加麻烦。因为科学家发现在82号元素铅以及92号元素铀之间,竟然存在40种不同原子量的原子。
不过他们肯定不是40种不同的原子,因为许多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其电子数竟然是相同的。
更更难办的是,根本无法用化学办法将它们分离出来。
这就是当下的时代背景。
可对于李谕来说,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每个学过高中化学的肯定明白,原子量不是整数,是因为同位素的存在(氢原子严格来说也不是1,而是1.01)。
比如氯元素Cl,就是因为它有两种同位素Cl-35和Cl-37。其中Cl-35占75%,Cl-37占25%,因而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原子量就是35.5。
不过这时候,中子还没有发现,所以李谕不能写得太冒失激进,毕竟连核式模型都没问世。
所以李谕处理得比较委婉,不过关键的点写出来了:
比如存在相同的电子数,在化学上肯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所以其化学性质就是一样的,自然不能用化学的办法分离。
然后李谕就提到了同位素的存在。不过既然是当做假说提出,也就不需要解释太详细为什么。
最后,李谕则预言了原子核仍然可以细分(不然同位素就没法合理解释)。
这种文章按道理属于跨越了物理与化学两大学科。
但元素这东西,或者说原子,本质上涉及到原子核领域,更应该偏向于物
第四百一十七章 Natural-->>(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