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洋,全都是大明人的影子,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

    冯保赶忙说道:“陛下,出海只是一条生路,还有条生路,是入官厂、民坊做工。”

    “得益于海外贸易的繁荣,陛下大笔白银的投入,大明沿海诸省,都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活是苦了点,但总比饿死要强。”

    “咱大明百姓勤奋,他们最怕的是闲下来,这人一旦闲下来,就是游手好闲了。”

    冯保将一个茶杯举起来,说道:“这入坊做工是茶座,这出海是茶盖,夹在中间的是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这些肉食者,百姓一旦有了出路,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逐步瓦解,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就不可能予取予夺了。”

    “要把百姓留在田土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减租,不让利,百姓就跑了,而减租意味着田土产出减少,兼并来的田土,收回成本的时间,太长了。”

    冯保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申时行能干,而且很能干的循吏,但主要还是时势造英雄。

    旧的生产关系在崩溃,是从松江府开始,蔓延到了浙江和南衙,而且从沿海向着内陆蔓延,这是万历维新的成果。

    不是皇帝带领大明上下,振兴大明,创造了条件,申时行真的做不到。

    守旧的地主们,渐渐发现,他们不能再蛮横的欺辱佃户了,把佃户当做奴仆去压榨,把手伸向百姓米缸里最后一把米了。

    因为佃户们心一横,上了去往南洋的船,地主们就永远失去了一个佃户,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土地开始抛荒,那兼并来的土地就成了荒地。

    即便是减租,废除贱奴籍,依旧无法阻拦这些佃户们铤而走险。

    因为只要上了船,到了总督府,任总督驱使,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田土。

    大明开海,不仅仅是为了那点银子,更是为了田土。

    一旦减租,就代表着土地收益减少,代表着兼并收回成本的时间过长,乡绅们兼并田土的动力就会减少,还田令推动的阻力就会大幅减少。

    朱翊钧在纸上写写画画,点头说道:“旧有的生产关系崩溃,这些个乡贤缙绅声量最大,若是只听他们的说,这大明是江河日下,很快就要亡国了,世道怎么变成了这样,大环境越来越差,不让他们作威作福的欺压百姓,就是环境变差了?”

    “你说的有理,浙江还田令的顺利推动,是旧有生产关系崩溃的结果,但,朕要说的是,能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已经是很难得的循吏了。”

    “要是朕手下都是这样的循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惜,循吏、素衣御史,在朝中也是少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个相互的关系,而不是非黑即白。

    若是没有申时行,浙江还田不会如此顺利,甚至说,有很大的可能会失败。

    朱翊钧朱批了申时行的奏疏,准许了他完善的还田令,除了要抄家之外,申时行对还田令额外补充了七条,分别是:授田、垦荒、大索貌阅、缉盗、永业、禁更易、抄家。

    这里面垦荒就是垦出来的荒田,归垦荒者所有,而不是过去归乡贤所有;

    而大索貌阅,是隋唐制度,就是防止势要豪右隐丁不报,自隋唐就开始连坐了,大明也是连坐;

    永业,乡野授田则一律永授,不再收回,历史也证明了,田分下去根本就收不回来,但城池、府州县附郭地,不进行授田,仍为官田,城里人口多,衙门手里没有足够多的官田,根本养不活城里那么多的人。

    禁更易,是田土不得买卖,但朝廷不阻止租赁,租赁期限为五年,五年就要核定一次租赁;

    “噫!这个王家屏,怎么跟那周良寅一样,跟在申时行身后捡剩饭啊!”朱翊钧看着手中王家屏的奏疏,啧啧称奇!

    王家屏在广州府搞起了还田,不是两广,仅仅是广州府,小范围的试点。

    周良寅天天跟在侯于赵身后捡剩饭,侯于赵说一句,周良寅一点都不嫌寒碜,就说:我也是。

    现在王家屏抄起了申时行的作业,广州还田,要比浙江简单的多,殷正茂、凌云翼把这些两广大户训得服服帖帖,王家屏也不是什么善茬,两广势要豪右无不怀念殷正茂、凌云翼。

    冯保找出了另外三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说道:“不仅仅是两广,还有福建、江苏、山东,都在试着推行还田疏,因为工坊需要人。”

    工坊里面不种地的工匠、学徒需要吃饭,所以必须要还田,不还田,土地在地主手里抛荒,佃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出,不足以支撑手工业的发展。

    工坊需要大量的人口,而且沿海五省,是开海的桥头堡,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行建设。

    对于沿海五省而言,眼下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保证足够的农业产出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变成匠人,进行商品生产,看来看去,大明沿海五省方伯们,都给出了同一个的答案:还田。

    还田可以节省在农事中的劳动力,让更多人投入手工作坊之中,生产商品。

    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皇帝要让大明再次伟大,这是需要大明万民去努力干活,甚至不是当牛做马就能做到,而是要拼了命去干,才有可能成功。

    那要是皇帝不给足够的好处,凭什么百姓给你拼命?所以还田就成了沿海五省唯一的答案,给百姓恒产,给他们生产资料,换取他们种地、生子、入工坊。

    修建更多的驰道、制造更多的铁马,让大明的货物动起来,让大明小步快跑的整体进入商品经济。

    “连女工都出现了。”朱翊钧注意到,连山东出现了数量不等的女工,而且不是织娘,能做织娘那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海带厂、烟草厂、制糖厂、建筑、驿站分发等等行业,甚至是煤窑和铁冶所,都出现了女工。

    铁冶所是重劳力,但依旧有女工的身影。

    女工的出现,是典型的劳动力不足的体现,这代表着大明成丁男性劳动力不足支撑生产活动。

    皇家格物院曾经核算过一个二十二岁左右的壮年劳动力,其工作能力为1.25马力,这是两千个二十多岁的壮丁,和两千匹马进行了长时间的比较,最终得到的结果。

    大明人力过于廉价,也曾经一度成为皇帝忧心忡忡的担忧,因为人力资源过于廉价的本质是人力资源过分充足,而人力过分充足,一定会阻碍大明向商品经济蜕变。

    商品生产出来,是要有消费者的。

    占据了社会少数的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就是无限制的浪费,依旧无法消耗足够的商品,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政策能做到的只有调整,供需这双无形的大手,会让经济陷入周期性的循环,需求不足,经济真的会死给你看。

    而需求不足这个现象,其根本是尖锐的劳资矛盾,人力资源过于充足

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