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一章 承担风险,南周试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这——不是重点吧……”

    顾正臣郁闷了,娶了个聪明的老婆也不是一件好事,这啥都打破砂锅问到底。

    养殖,是一个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诚如骆韶等人所言,家禽养殖,像是鸡鸭鹅,这些对百姓而言虽说简单,散养在院子里便好了,可能带给百姓的收益很有限。

    想要赚钱,积累家财,还是需要养点大点社畜,可以选择的就猪与羊这两样。

    总不能养牛吧,牛可是要上“户口”的,这玩意生死都有记录,不说不具备大规模养殖的条件,就是具备了,顾正臣也无法用牛来给百姓发家致富,因为牛是不允许宰杀的,动不动喊一句“上两斤牛肉”的话,很可能会被人送回后世去。

    而且牛犊子就没几个百姓家舍得卖的,它就像是一家中的一口,是劳力,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卖牛。

    在猪与羊里面选择,确实需要做一做市场调查。

    没办法,在大明王朝之前,比如宋朝,王公贵族,士绅大户推崇的是羊肉吃羊肉是有钱人的生活习惯。

    当年有人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就是说,三苏的文章背熟了,以后能高中,高中了就能吃羊肉,背不熟,就只能吃菜羹。

    将羊肉与考中挂钩,本身就意味着羊肉是大户人家、权贵们家常菜。苏东坡喜欢吃猪肉,还写了《猪肉颂》,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之类的话。

    搁宋时,权贵大户是不怎么吃猪肉的。元朝更不用说了,一辈子吃羊肉长大的民族,不把羊肉带过来自然是不算完的,羊肉依旧在元朝权贵菜谱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在元末明初,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打架……

    要知道宋代虽然憋屈,打的胜仗不多,但宋代不缺羊,那是因为辽、西夏在用羊来换取宋朝的各类物资。

    辽甚至还想玩经济战,封锁羊出口来削弱宋朝,只是后来想了想,封锁的不过是权贵的嘴巴,貌似没多少效果,这才作罢。

    元朝不缺羊肉,也是因为有牧场。

    可轮到老朱了,转圈一看,完了,牧场还在元廷手里,王保保就在塞外啃羊肉呢,可偏偏这些羊,送不到大明手里来。

    养羊,尤其是供应大批量的羊,需要广阔的牧场,可大明王朝的控制区,大部分是农耕地区,牧场本就不多,找到几个不错的牧场,还得拿去养马,哪里能拿去养羊……

    羊数量锐减,而猪数量却在增加。

    食物供应情况的改变,似乎也改变了大明人的口味,偏向猪肉逐渐压过偏向羊肉。就以句容县城的情况来论,羊肉铺子只有两家,而猪肉铺子却足足有八家。

    再说了,羊一胎才生一两只,而猪一胎可以生十只左右,据周茂说,嘉兴府有母猪一胎产了十四个崽子。

    从市场需求,从销路,从养殖效益综合考虑,养猪明显强过养羊。

    翌日。

    南周里长周喜、周科,老人周知早早到了县衙,顾正臣简单点卯

第三百一十一章 承担风险,南周试点-->>(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