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零一章 大道之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英国这些国家抵达大明后,同样是这样的套路,最初的目的,皆是先获得栖息地。

    这个目的达成了后,就开始稳固自身,了解周边的形势,有浪主张,无风则起浪。

    同样是靠着武力的支撑。

    包括后世的中东某建国,美国玩的也是同样的套路。

    大明则是分封制,也就是宗藩体系。

    承袭的教化之文明风气。

    早期大明的经济没有破产的时候,宗藩体系发展是逐渐壮大的,从周边发展到整个东南亚,甚至往非洲开拓,一切都随着战神皇帝的土木堡之变而结束。

    土木堡之变,并不只是大明的一场战败那么简单。

    大明打的败仗并不少,可意义绝对无法和土木堡之变比较,土木堡之变带来最大的损失,是政治上的失败。

    军事上。

    也把用在海外的力量收回,用来投入到北方的防御中。

    如果大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瓶颈。

    那么就会形成向边疆一样形势。

    土官变流官。

    后世西南地区和内陆团结一心,同为一族,就是中华文明之功,迁移大量的人口,靠着发达于同时代的生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百姓们的生活模式和水平超过了以往,自然也就安宁和欢喜。

    要知道。

    内陆以外的地区,在古代是没有什么人口的。

    有生产力才有人口。

    连西方在古代都没有什么人口,更不谈部落文明了。

    例如偌大的东北地区,后金自身才十几二十万人口,还是加上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入关前巅峰的时期才有的数量。

    连东北都是如此。

    广东在宋朝还是蛮荒之地,更何谈西南地区呢。

    而中原自古人口就多,几千上万算个什么,不到一个县而已,直接吸收完事,所以无论是前元还是清朝,都没有像朱元璋提出,天下百姓皆是朕的赤子的说法。

    他们不约而同的大兴杀戮,选择奴隶制,这是少数征服多数的必然,无论古今中外。

    同样。

    东南亚大量的无人区,人口并不多。

    如果采用和大明治理边疆一样的道理,迁移大量人口去当地的过程中,大明施行的是教化。

    例如辽东。

    辽东虽然自古是汉地,可在明初建立的时期,辽东当地已经有了大片的无人区,本地人非常的稀少,最终明末达到了四百万上下的人口,是通过长期移民和恢复生产,繁衍出来的人口。

    可是朱高炽看到了西方的道路。

    在效率上。

    刚刚结束中世纪的西方,并不太讲仁德的这一套,和蛮人属于一样的方式,只是西方到底文明些,吃向上讲个好看,更甚至后世发财立品,总要包装一番的。

    动刀子。

    的确比勤劳奋斗带来的效果更快。

    开拓东南亚的过程中,对于当地的土著,到底是动刀子,还是帮助他们促进生产,教化吸收,让朱高炽很犹豫,两种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效率。

    朱高炽并不仇视西方文明。

    他只是知道东方文明后来在与西方文明的竞争中失败,有被征服的原因,也有东方文明的不足之处,而不是许多人所想的,东方文明臭不可闻。

    相反。

    对于西方文明经过几百年工业化发展的成长,已经有了各方面可以以及应该学习的地方。

    学习对方的长处,拒绝对方的缺点,才是学习进步之道。

    刘通的外部对等关系之说,在朱高炽看来偏后世西方的影子。

    河在那里。

    不能说因为是谁发现的,别人就不能在使用,除非仗着武力强大,不让别人使用。

    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只要能为社会带来发展,为百姓们创造财富,就是好的方法,值得朱高炽学习,他想要听一听刘通的思想,找出大明未来的方向。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