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现场的悬念和气氛拉满之后,主持人总算挥动手臂,示意后面的工作人员切换投影内容。
“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是,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大型高空模拟试车台!”
“第一完成人,刘振响!”
在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刹那,已经六十多岁的刘振响整个人精神一振,如同一个孩子般向前挥动了一下拳头,紧接着站起身,向现场故障的人群致意。
不过,他接下来却没有第一时间走出去领奖,而是和坐在他旁边,刚刚把奖杯和奖状收好的常浩南握了握手,又拍了拍后者的肩膀。
这下子,更是坐实常浩南在圈子里的人脉地位了。
刚刚他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就说了,自己的导师是杜义山院士。
而现在,又显然是一副和刘振响院士关系匪浅的样子……
这能惹得起?
哪怕之前还稍微残留着些许想法的人,现在也都把想法给忘了。
特等奖一样是发一个奖杯和一个奖状,只不过奖状的体积比一二等奖明显更大,刘振响抱在胸前,甚至能稍稍挡住下巴。
但是挡不住他的笑脸。
对于已经评上院士的刘振响来说,这个奖从功利上讲,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用处”。
但却是对他、对624所、对整个高空台项目团队的认可。
为了高空台,刘振响钻进山沟埋头苦干十余年,其核心诉求自然不可能是沽名钓誉。
但当一个与付出相匹配的荣誉落在身上时,要说不激动,那绝对是假的。
当他向台下举起奖杯的时候,舞台前的射灯无意中映照出了眼角闪烁的泪光……
会务并没有给刘振响的获奖感言设置时间限制。
所以他说的时间很长、内容很多。
从80年代开始钻山沟,到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军工勒紧裤腰带,到黎明来临时的第一缕曙光,再到高空台投入使用之后的成果。
尽管已经隐去了不少不方便公开的内容,但刘振响的发言,还是成为了80年代以来军工人,乃至所有华夏科研人的命运缩影。
讲到最后,不仅是他,就连下面不少人都流了泪。
刘振响还特别提到了常浩南。
当然,他并没有说明后者与全新国军标之间的关系,只是对他在高空台应用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修改国军标一事涉及到华夏航空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斗争,其中牵扯实在太广,因此国防科工委对外的说法一直是由刘振响牵头,并未把常浩南过早暴露出来。
……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授予数量最多的,因此也是三大奖(国际合作奖不在一起发)中受关注度最高的。
因此,刘振响的领奖,基本上应该算是整个仪式的最高潮。
后面的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一般来说很快就能发完。
包括常浩南会前见到的那些认识人,大多数领到的也都是科技进步奖。
对于常浩南来说,能拿一个一等奖回去,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毕竟他手里的两张王炸,涡扇10和重型模锻压机,都还没出结果呢。
后面还有的是机会拿。
所以,在刘振响领完奖之后,他的心情也算是彻底放松下来。
又因为这一整天都没怎么好好休息,甚至很快有些昏昏欲睡起来。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估。
就在常浩南努力跟瞌睡虫作斗争的时候,突然之间再次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1997年度国家技术
第529章 人家来领奖,你是来进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