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章 论人类语言文字的起源及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由。从古越语的数字意义分析,也许周1至周5都是家长和部落首领安排成员劳动的日子;周6可以外出活动或者劳动即外出散心;周末,去朝拜仙庙或者幽会情人即休息。

    目前,全世界的生活及工作周期仍然按照这个作息表的安排去做,人类的这个习惯是几万年前就养成了。目前在西方的语言中,古越语这方面痕迹,如在英语中haft的意思是“一半”,双手的一半正好是5个指头,5在古越族中读音为ha;six是6,six与古越语的se读音非常相似,在古越族se是种子、播种和配种的意思,播种和配种等事情都是外出才能做的,因此six是lo外出的工作内容;seve

    是7,se

    seve

    与仙xia

    (英语的se0x)在读音上非常相似,周末是西方世界的礼拜日,这个周末意义与古越语周末的意义一致。

    中南半岛的迁徙民族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在古泰语的基础上形成古泰米尔语、古雅利安语;迁徙民族进入东亚大陆后形成古越语、古汉语、通古斯语、阿尔泰语、突厥语等;迁徙民族进入中东地区后,迁徙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闪米特-含米特语。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上述大陆语言的根源主要是古泰语,其次是古南岛语。

    我们认为,大迁徙锻炼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人类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用语言传播知识最大缺陷是,当言传身教者死亡后,往往这些知识和技能也随之消失了。为了避免知识和技能失传,古人开始创造图画来表达思想和指令,由于绘制图画费时费力,古人开始对图画进行抽象和简化处理,这样最早象形文字产生了,因此,人类的早期问题都是象形问题。

    文字产生后,文字马上与语言文化概念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即文字创作者借用语言概念和定义创造文字,使得文字可写可读,听懂即能写,看懂既能说。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在距今4.5万年前,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之前,人类已经创造的相当完备的形象文字系统。证据表明,末次冰河期中后期海平面上升后,澳大利亚棕色种族开始与人类主体隔绝,考古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在岩壁上留下了与古埃及类似的抽象图画的古文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距今4.5万年至距今1.5万年之间,通过海路和陆路从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等地区迁徙都到美洲,考古发现,印第安人不仅创作抽象而线条简洁的图形文字,而且他们还创造和使用非常系统而精美的石雕形象文字,同时他们还创作大量的象形文字经文和典籍,但是非常遗憾,这些典籍中的大多数都是欧洲侵略者和移民掠夺和焚烧了。

    在公元6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正式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并聘请腓尼基人为埃及帝国航海及贸易代办时,腓尼基人才将的记录语言的拼音文字方案献给埃及法老。从此地中海沿岸及中东地区进入拼音文字时代,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形象文字逐步淘汰。最后,欧洲各民族,世界各地的民族也创造自己拼音方案,使用自己拼音文字系统。

    发展得最完备、最系统、最成功,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是有汉字,由于形象文字书写困难,而且没有字音对应关系,因此形象文字很快就被“意音对应、说写对应”的拼音文字说取代,由于拼音文字便利性,世界很多民族无情地抛弃了象形文字。

    那么,汉字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被淘汰呢?我们认为一下几个原因导致中国各族没有放弃象形文字而转向拼音文字。

    第一,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分裂、大混乱和打纷争之中,当时各诸侯国正忙于应付战争,以及战争引发的一系列非常麻烦而紧急的问题,因此谁也没有闲心去考虑文字改革的问题;

    第二,当时在中国中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诸侯国、方国和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也存在多套形象文字系统。中国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后,华夏族的象形文字系统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地区的通用文字。但是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多有山岭沟壑、大江大河等地理阻隔,因此中国各地长期处于割据独立发展的格局,各地语言自称一体,各地人民之间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象形文字,使用拼音文字,肯定造成中国国家政令及社会信息交流的混乱和阻塞。因此,谁也不敢进行文字改革;

    第三,当时中国地区形象文字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完备的程度,文字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文化工具,在社会各领域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各种文化典籍到达海量程度,各国各部落都有数量庞大的档案馆和图书馆,而文字载体基本上是竹简、丝织品、皮革和青铜器等,这些书写材料都非常昂贵,因此如果更换文字,要更新这些档案和书籍,更改各地的衙门的牌匾文字,肯定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谁也不会去干文字改革这种无聊的事情;

    第四,虽然象形文字没有拼音文字“音义对应”的认字便利,以及书写方面便利。但是象形文字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符号,因此,形象文字包含这很多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拼音文字只是音符字母组合而已,读拼音文字的读者如果不懂该拼音文字对应语言,这个读者就都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由于形象文字是事物及行为的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文化符号,因此,这要读者知道这些文字意义及语法规则,读者不需要依靠语言也能读懂这些形象文字书写的文章。

    也许是这四个原因使中国人一直使用汉字至今。当今,为了汉字能够更好的普及,提高汉字使用效率,中国已经推广普及汉字拼音,使得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标准读音,大大增加的文字的“音义对应”功能,提高了文字与语言对应性,使汉字成为一种非常方便及高效的文字系统。

    远古语言如何演变成今天世界各民族的使用的语言?我们认为,导致语言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一下记住原因。

    原因一,迁徙民族脱离原先民族母体后,由于生活及发展方式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化,比如古泰民族是广西西南的骆越民族(即古越族,现代壮族的先民)的母体,古泰民族在东南亚和云南地区建立国家后,由于骆越民族脱离古泰民族的统治,自立方国,自主发展,由于各自要建立自己文化和统治系统,因此导致语言、习俗和民风等方面的变化。古越族与古泰族分开之前,大家称呼“手”为“冯fe

    g”,称呼“脚”为“嘎ga”。古泰族人立国后,他们干苦力奴隶成为“嘎ga”即脚夫,因此古泰族改“脚”为“逃tao”;他们称自己卫兵和助理为“冯fe

    g”即助手,因此古泰族改称“手”为“麽me”。但是古越族没有这个文化习俗,因此,古越族对手脚仍然保持原来的称呼方式。

    原因二,人类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化及发展,新环境、新生活都会产生新的语言概念和文字符号。比如古越人对水的称呼随着迁徙过程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在炎热的南方环境生活时,越人称呼“水”为

    am、lam等;称呼河流为da。但是迁徙到寒冷北方后,在冬季他们要得到水,必须将冰块加热融化,在古越语中烧火煮zu东西叫su(对于汉字有蜀、苏),为了方便沟通古人将冰雪融化的水成为“蜀”或者“苏”,经过口音的长期的自然变音后,蜀su变成了今天水sui,但是“蜀”的意义以古蜀国、巴山蜀水等文化方式给我们保留下来了。目前中国和很多亚洲地区的人民称煮过的食物为熟食susi,也许也跟这个用火的文化现象有关。

    河流也是如此,在南方河流不会结冰,它们一年四季都流水淙淙、河里的水像人的眼睛一样汪汪深邃,越人称呼眼睛就是da。但是他们迁徙到寒冷的北方后,在大多数时间里河流大多时间里到处于冰封状态,并且河流与周边被茫茫的环境连成一片,要做到河流很不容易,因此他们只能撬开冰面,观察冰下是否有流水,以此寻找河流打渔和取水。在古越语中,流水称呼为li沥、里等,因此,很多北方地区称呼河流为里,如跟古越族有关的赫哲人的居住地方乌苏里,乌苏里就是“乌苏河”的意思,在古越语中,乌wu是“黑”的意思;苏su是古越语在北方地区

第67章 论人类语言文字的起源及发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