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稍微差一点的,他们也是同乡的举子三五结伴。而且都是有车马船载,根本不会步行,更不会住进什么破庙,荒山孤岭当中。
而且京城当中的官宦小姐,亦或者是什么王公贵戚,也不会跟这些应考的举子定个什么海誓山盟的亲事。但凡能在京城为官的,哪怕是个九品芝麻小官,那么也是有一定的资源背景的。
有些甚至是各府公侯家的子弟。
别说这些举子,哪怕是状元,在其他人眼里或许是人中龙凤了,但在这些权贵子弟们面前屁都不是。
甚至他们会试之后拜的老师,也有可能是他们家里的长辈。以后入了仕途能不能更进一步,也得看他们的脸色。
让这些官宦子弟家的小姐嫁给一个刚刚入仕的进士,这太搞笑了。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来京参加科举的举子们,平均年龄都在四十岁上下。
常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们这帮人,别说儿子了,有的可能连孙子都有了。他们当然不可能和京中那些权贵家的妙龄小姐们成亲了。
赵穆也是有些感叹,那些古代传下来的小说,大多数也是没参加过科举的写出来的意淫产物。
不过倒也有例外。也有年纪轻轻青年得志,二十多岁就考上进士及第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还有更年轻的,十八岁就进士及第的。这人叫苏辙。
这两位虽然都是天才,但在这个世道上想要顺风顺水,少年得志。除了自身够硬以外,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
而巧合的是他们兄弟俩就有这个运起,因为他们有一个父亲叫苏洵。
虽然他们的父亲苏洵没做什么高官。
但他们父亲凭借自己的才情结交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叫“欧阳修”。
而更巧合的是,欧阳修就是苏轼兄弟那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而欧阳修也有个朋友叫范仲淹。欧阳修还提拔了俩后进,他们叫曾巩,王安石。
显然这些中年得志的乡野举子们,都似乎没有这样的“运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