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火器平日训练的消耗同样也是巨大的,打出去的每一颗弹子都是银子,再加上士兵的其他装备比如纸甲和军饷等等,这些花费也是不少。
此外除去火铳,火器部队还必须有其他火器装备才能形成战斗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炮。
一门普通的弗朗机炮至少要五十两银子的制造成本,八磅的仿制红夷炮要两百两银子,十二磅仿制红夷炮大概在三百二十两银子左右。至于二十四磅红夷大炮大明还造不出来,得去澳门找欧洲人购买,价格更高得离谱,足足要一千两百两一门,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哪怕只是装备最普通的弗朗机炮,火炮的本身和炮子、火药等消耗同样价值不菲。
火器部队要成型需要规模,仅仅百人的规模根本没办法发挥太大作用,这还不如用刀枪弓箭上阵来的强些呢。现在的火器无论击发还是准头都原始的很,如今火器部队要形成战斗力必须用线列步兵阵列,这种阵列说白了就是后世所谓的“排队枪毙”阵形。
在大明,这样的阵列其实早就有,大明建国之初大将沐英就创造了“三段击”火器运用,同样在日本所谓的“战国时期”,三段击也得到了运用,而在欧洲也是如此。
随着战争的进步,欧洲那边进一步把最初的三段击改成了六段击甚至九段击,以保证火器的持续性攻击性和增强杀伤力。可不管几段击,要运用这样的战术除去士兵的装备和严格训练外,对于士兵的数量要求也是有基础的。
以目前最精良的火绳枪来举例,一般来说射击距离可以达到一百二十米以上,可实际上为确保精准正常开火距离不到百米,甚至近的只有五六十米罢了。
哪怕如此,在战场上这样射击的命中率也很感人,一支训练有素的火器部队在运用线列步兵战术射击的情况下,命中率能达到30%就称得上非常优秀了。而大明的火器部队,由于火器装备的制造低劣和训练原因等等,在战场上的命中率更是感人,通常百枪齐发,最终只能打中寥寥几人而已,其余的子弹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以这么低的命中率来计算,火器部队要形成战斗力至少要千人的规模。千人火器部队先不说军饷和训练开销,仅仅就是装备就不是小数,这么大一笔开销朱慎锥完全承担不起。
何况组成千人的部队目前也不可能,按照大明的卫所制度,一个卫所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属为百户所,百户所设置总旗两人,小旗十人。
这样算下来,一个卫所的在役军人正常编制是5600人,换成后世大约是一个旅的规模。不过这是大明初期的卫所情况,随着这两百年的变迁,卫所制度早就名存实亡了,表面上依旧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从卫所到下面的千户所再到百户所,真正的军户数量远比这个庞大,但实际上去掉吃军饷的实际数额又远比这个数字小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