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的冲突,终究有些犹豫不定。
事关两个大国的战与和,让人顾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开弓可没有回头箭!
狄进既然调了狄青来,具体战事部署就不发表意见,眼见杜衍认可战术,却对战略目标持怀疑态度,才接上:“杜公以为,北虏三万骑兵,屯于关外,人吃马嚼,耗费的粮草不在少数,只是为了威吓么?”
杜衍眉头微动:“仕林之意是?”
狄进道:“辽军最终的目的,还是入夏!”
杜衍目露诧异:“那位辽使刘六符不是有言,李德明伏低做小,辽主愿予机会么?”
“确实如此!”
狄进沉声道:“所以辽军此次入夏,不仅不会敌对李德明,反倒是会帮助党项李氏,稳定政权!”
杜衍神色凝重起来:“这支辽军,会在关键时刻,成为西夏的援军?”
狄进道:“以辽主的雄才,自然知道河西之地一旦被我朝收复,且不说有了良马的补充,宋军的实力再非往日可比,单单是开了通往西域的贸易,就能让辽国无法自诩为中国正统!”
“所以屯兵西境,用意有两点!”
“倘若李德明背叛我朝,兵锋正盛,势不可挡,辽军便合力攻夏,加以遏制,以免将来辽西京道也面临威胁,倘若李德明不敌我朝兵锋,辽军同样可入夏,但这回就变为继续扶持!”
“或许辽庭还希望扶持世子李成遇,借机掌控西夏政权,逐步将河西之地收入囊中,如若不行,至少要确保夏州李氏政权不会被我朝所灭,河西之地不会被我朝收服,这才是屯兵关外的战略部署!”
杜衍缓缓抚须:“此言有理!”
这番部署说白了,就是谁弱帮谁,遏制对方发展,维持平衡的同时,又确保辽国自始至终都能师出有名。
但结合辽帝寿辰被扰,在诸国使臣面前丢了面子,还能直接抛开個人情绪,如此冷静地布置,就着实难得了。
狄进同样很佩服辽圣宗耶律隆绪,那位不愧是在位时能令辽国处于国力全盛的雄主,所幸他快死了:“如今辽国的内部局势,是辽主年迈,身体每况愈下,偏偏太子年幼,宫内皇后与元妃争斗不休,朝堂上也倾轧不断!”
“地方上契丹贵族无止尽的盘剥压迫,矛盾重重,尤其是紧邻高丽,渤海、奚、汉、女真各族混居的辽东,愈发有动荡之势!”
“这是我们最好的攻灭李氏,重夺河西的机会,而想要办到这一点,避免三万铁骑真的入河西搅局,就要在此地,先将辽国高高在上的气焰打灭,让它认清楚,今时不比往日,应该摆清楚位置,从实力从地位出发,与我国打交道!”
狄青听得心潮澎湃,努力想要控制,但还是忍不住激动之情,连连点头。
杜衍也有感触,深吸一口气:“仕林,你考虑得确实深远!”
他之前所言的目的,其实就是让狄进在已经占据上风的情况下,服个软,退一步,让辽庭君臣也有台阶下,维持边境安定。
结果现在狄进别说退一步了,他希望更进一步,通过小规模的战场胜利,向辽国施压,以便在接下来灭党项李氏政权的过程中,辽军不会入河东搅局。
这考虑得实在深远,也着实有些狂妄。
关键在于,即便达成了,辽国就不会愈发疯狂,反倒真正撕破脸下场么?
狄进当然考虑过这种情况。
事实上,如果不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年迈将逝,如果不是继承的太子年幼,又有元妃和皇后两股水火不容的势力,如果不是辽东有大延琳即将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他这么做还真的会让契丹人恼羞成怒,指不定就撕破盟约,再度南下入侵了。
可现在,他有九成的把握,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辽国不可能动全国之力,与宋撕破脸皮。
“内无安定,外不能攘夷,故攘夷之道,必先安内”,这个道理其实是放眼古今而不变的。
偏偏这些关键,无法完全说透。
辽帝的大限将至,狄进只是提了一句,元妃和皇后死掐的矛盾,不是真正出使辽国亲身体会的,想象不出其中的激烈程度,而辽东酝酿的一场必然会发生的叛乱,也被含糊地说成辽国内部矛盾重重,有动荡的趋势。
毕竟这种事极为敏感,心里清楚就行,说出来别人不见得相信,你说渤海遗民会在辽东大规模的造反就造反啊?
正因为话不能说尽,狄进的心中也不免有些紧张。
原来的并州知州韩亿,倘若任河东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是绝对不会赞同他的想法。
现在的杜衍,又会做出怎样的决断?
杜衍没有一口否决,但权衡再三,还是缓缓地道:“然此事非同小可,老夫这就写下奏劄,快马送往京师,请太后、官家与两府定夺!”
狄进暗叹一声,不再劝说,更不会在这位面前抬出便宜行事之权,而是直接道:“我担心辽军可能很快按捺不住,村寨是否要早作准备?”
第四百四十四章 让辽国摆清位置从实力从地位与宋说话-->>(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