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转念一想,现在读书人骂得越凶,皇上心中对自己的歉疚便会越深。这份亏欠,若能荫庇到儿子王成学身上,那儿子未来几十年的官场之路,便能顺遂无忧了。
于是,王允挺直了脊梁,神色坚定,朗声道:“陛下,臣深知此举或有争议,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今时代不同往昔,数理知识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科举乃选拔人才之途,若不与时俱进,国家如何强盛?臣愿为革新之举承担一切后果。”
周进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微微点头,道:“王首辅忠心可鉴。既如此,朕同意将你的恢复科考草案,交由内阁成员集体审议。若内阁会议通过,再递交议政院表决也不迟。”
消息传出,内阁之中顿时炸开了锅。当那份恢复科考的草案摆在内阁大臣们的案前时,争议声便此起彼伏。
赞同者认为,时代在变,国家需要新型人才,数理知识的加入是顺应潮流;而反对者则大多是守旧派,他们觉得科举传承多年,怎能轻易更改,这数理知识掺杂其中,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守旧派的几位大臣,私下里频繁聚会,商议着如何阻止这份草案通过。他们深知,直接在内阁会议上反对,未必能成功,毕竟皇上似乎对这草案也有几分支持。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计策,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国子监祭酒张应华站了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诸位大人,朝廷重大事项,关乎天下万民。科举之事,更是与无数读书人息息相关。如此重要的草案,不应仅由我们十几位内阁大臣决定,理应向民众公布,征询广大读书人的意见。”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王允即便身为内阁首辅,此时也难以反驳。他心中明白,这是守旧派的一招棋,但众意难违,他也只能无奈同意。
很快,这份草案便传遍了大街小巷。各大报刊如获至宝,连篇累牍地对此进行报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反对。报刊上收集刊发了大量读书人的反对声音,那些言辞激烈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仿佛要将这份草案彻底淹没。
江南士林,向来是文风昌盛之地,在读书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江南士林的精神领袖钱敬文,更是在此时站了出来,公然表态。
他在一场文人聚会上,痛心疾首地说道:“诸位同仁,若这份草案获得通过,江南文脉将就此断绝!科举,乃我华夏数千年之传统,是选拔贤才、传承文化的根本。数理知识,不过是奇技淫巧,怎能与圣人之道相提并论?一旦将其纳入科举,日后学子们皆沉迷于那些算学、几何之术,谁还会潜心钻研经典,传承我华夏文化之精髓?江南数百年的文风鼎盛,也将毁于一旦啊!”
钱敬文的这番言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读书人中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各地的书院纷纷响应,学生们罢课抗议,要求取消草案中的数理知识考查。一些地方乡绅也加入其中,他们联名上书,送到金陵,表达对草案的不满。
王允老大人看着如雪片般飞来的抗议信件,内心尚能把持得住。但他也深知,此次改革阻力巨大,若不能妥善应对,不仅改革会失败,自己和儿子的未来也将陷入困境。
就在这时,他的儿子王成学来到了书房。王成学看着父亲满脸的愁容,心中不忍,轻声说道:“父亲,如今反对声如此之大,要不我们……”
王允抬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坚定地说:“成学,为父既然做了,就不会轻易退缩。这改革虽艰难,但为了国家的未来,必须坚持。那些反对的声音,不过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看不到国家长远的发展。为父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
他心中则如是想,现在他受到的压力和抨击越多,对儿子王成学的将来发展便越有好处,他打算明天在内阁会议上当众放出狠话:谁若不服,就带人对我围而攻之,看我怕不怕?
王成学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容,心中满是敬佩。他点了点头,道:“父亲,孩儿明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10章 新式教育(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