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3章 科举考试VS公务员考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此一来,只要儿子好好学习,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那儿子也能入朝为官。

    儿子一旦成为朝廷官员,那么他们徐家就彻底有了底蕴,也可以在大秦贵族阶级站稳脚跟。

    想到这里,他用充满希翼的目光望了望不远处正在跟着天幕学习的儿子。

    不仅仅是秦朝,其他朝代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形。

    各朝的皇帝忙着商议矿藏开采的相关事宜,普通老百姓忙着自己手头上的活,各朝抢到世界地图的古人纷纷开始下一步行动,至于各朝的小孩子们则是被家长监督着学习三字经。

    学习视频刚一播放完,各朝的小太监就立马把消息告诉皇帝。

    接到通知的各朝皇帝放下手头的政事,纷纷来到大殿外观看接下来的视频。

    尤其是隋唐之前的朝代,对接下来播放的科举制度视频格外感兴趣。

    至于原本就有科举考试的朝代,除了想知道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外,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同样感兴趣。

    在各个朝代皇帝的密切关注下,他们关心的视频终于如期而至。

    【古代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县试为县级考试,由知县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二月进行。

    考前报考,需要亲戚、邻居、同学为你担保,没有污点方可参加,可以理解为政审,通过考试后成为童生。

    府试为市级考试,由知府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四月进行,由通过县试的童生参加,通过依旧称为童生。

    院试为省级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一般三年举行两次,由童生参试,通过的称为秀才。

    秀才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见官不跪、不服徭役、穿着青衫等。

    秀才属于乡绅阶层,在古代皇权不下乡的时候,地方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人来管理基层百姓的。

    乡试在各省省城进行,各省主考官为皇帝钦派,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称为秋闱。

    由秀才参试,通过者为举人,举人具备当官的基本条件,所以也叫举人老爷。

    但是由于当官的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举人在官员中地位较低,一般四品就到顶了,大多数是县副职,政绩好的升任知县就差不多了。

    会试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各省举人参试,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由礼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主考官,然后翰林学士充任同考官,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殿试由贡士参加,通过率基本为100%,除非作弊、作奸犯科等,一般是不淘汰的,殿试分三个档次,即一二三甲。

    一甲固定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人数差不多,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嬴政:六个等级,一级一级考上去,最后皇帝考察所有考生,这个制度挺好,朕可以借鉴一下,在大秦也搞一个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他一眼就看出了科举制度的合理之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就跟当官似的,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他的大秦施行的是郡县制,倒是不用搞六级,可以试一试五级考试。

    考生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郡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进士,必定是大秦最优秀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的让这些进士治理大秦江山。

    至于科举考试的儒家经义,这个可不实用,对于大秦来说用处不大,他可不愿意大秦的官员学习儒家那一套东西。

    李世民:没想到科举制度到了后面的朝代已经发展这么完善了,和大唐的科举制度相差甚远,只能依稀看到一点大唐科举制度的影子。

    不过他尽管感慨科举制度已是物是人非,但他不得不承认

第183章 科举考试VS公务员考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