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9章 贞观之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听完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大唐贞观时期的老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

    原来他们的皇上经历了这么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心狠手辣,而是被逼无奈。

    之前他们得知皇上弑兄杀弟夺取皇位,心中隐隐有些愤懑。

    虽说他们对那时皇上的卓越军功充满敬佩,但怎么也掩盖不了皇上手足相残的事实。

    尽管皇上下令全国老百姓不许议论玄武门之变,但依旧阻止不了他们对皇上的不满。

    但是现在他们听了主播详细的讲述,才发现他们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毕竟到了那个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种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皇上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即就有无数老百姓发弹幕表示对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全都是对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动,眼眶泛红。

    他还以为主播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会对他口诛笔伐。

    可万万没想到,出乎他预料的,居然全都是对他发动政变的理解。

    这一刻,他无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锁终于放下。

    要知道,自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心中压力山大。

    他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议他。

    但现在,天下老百姓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也终于可以摆脱心理负担。

    此时此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政爱民,让大唐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贞观之治。”

    “也正因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样。”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下面主播给大家重点说一说贞观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绩。”

    “登基之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大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当务之急。”

    “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文士。”

    “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人员。”

    “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种人吗?”

    主播的互动取得的效果不错,很快就有人在弹幕上进行了解答。

    李治:一种是高祖皇帝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

    关陇门阀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保守,特别是对老百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最后他的父皇重用这些关陇门阀,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花费了他好大气力去打压他们。

    赵匡胤: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

    要说李世民那个时候的幕僚,一个个名气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房玄龄。

    不过这些人才虽然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种人就是来自民间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跟随李世民参加起义的山东地区的势力。

    也正因如此,这些人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动乱结束后,对他们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说,他们能够非常正确的分析形势,给李世民提出宝贵的意见。

    “没错,三位帝王说的很对,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三种人。”

    “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

    “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

    “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

    “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

    “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

    “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

    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

    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

    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

    “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

    “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

    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

    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

    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

    “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

    “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

    “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

    “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

    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

    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

    “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第209章 贞观之治-->>(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