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2章 大清唯一的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择老四当大清皇位的继承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所以,雍正刚一即位便果断地颁布了十一道谕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下令清查全国各地钱粮亏空,严令各地三年补齐所有钱粮亏空。”

    “与此同时,设置中央审计机关会考府负责监督审查。”

    “当时从皇族、中央到地方,只要是贪污钱粮。”

    “不分皇亲贵族、朝中重臣、地方大员,雍正皇帝都概不赦免,一律严惩。”

    “还有就是贪官亲戚也有责为其代为赔偿亏空,下级官员和地方百姓不能为上级官员代赔亏空等等。”

    “当时凡是亏空的贪官,一经揭露便会被革职审问,没有法外开恩的现象。”

    “因而各省被罢免查办的官员数量高达三分之一,还有许多省级官员也被革职查办。”

    “雍正皇帝的这些严厉治贪措施使全国贪官无所遁形,三年之中吏治腐败之风很快扭转,钱粮亏空得以补全,国库也渐渐充实。”

    “清查亏空,让康熙晚年贪污腐败的官员原形毕露,并快速吐出曾经贪污的大部分银两,使大清国库迅速充盈起来。”

    “国库充盈了,国家才会强盛,军队也更有战斗力。”

    “因此西北战局才连连获胜,解决了康熙没有解决的问题。”

    崇祯: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朕很佩服雍正的魄力。

    尽管大明和大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他也对大清的皇帝没有好感,但雍正的做法令他钦佩。

    同为皇帝,他自然清楚雍正的魄力有多么大。

    不管是皇亲贵族,或是朝中重臣,又或是地方大员,只要一经发现贪污腐败,就会被革职严惩。

    光是这一点,就不是每一个皇帝敢做的,其中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他的大明也有很多这样贪污腐败的人,他之前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动手。

    但知道了雍正的大魄力后,他不再犹豫,也打算效仿。

    哪怕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要以雷霆手段制住这股贪腐之风。

    “中医治病讲究去根,而国家治贪则讲究治本。”

    “大力惩治贪官,澄清国内吏治后,雍正皇帝制定颁布了合理的廉政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这一廉政制度就是禁止上礼、火耗归公和发放养廉银。”

    “其中禁止上礼就是禁止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员上礼,一旦查出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这一制度的实行,避免了各地官员剥削百姓和贪赃枉法。”

    “火耗归公就是各地政府向百姓征收的开支银两都统一交到上级省府,再由省府按一定合理的比例拨发下去。”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即便多征也无法贪污,就不会再对百姓横征暴敛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各地百姓的赋税压力。”

    “发放养廉银就是从火耗归公的银两种拨出一部分,按品级发放给各地官员,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避免他们贪污受贿。”

    “例如一位地方县令就能收到四千两以上的养廉银,在清朝一两银子可以买150斤大米,这样的养廉银俸禄足以让他们一家衣食无忧。”

    “而对于在京官员则发双倍俸禄和奖赏银,不被生活所困,且能生活安逸的各地官员们自然也就不会冒着危险贪污了。”

    大明朝千千万万的官员听到大清官员的养廉银这么丰厚,一个个羡慕得两眼发红。

    只有他们才深刻的明白,养廉银有多么的香。

    他们虽说是官员,但每年的俸禄少得可怜,想要养活一家老少难上加难。

    不是他们非要贪污受贿,而是被逼的没办法。

    他们大明的官员要是也能有养廉银,哪里会有这么多的贪官污吏呢!

    一个地方县令就能有四千两的养廉银,着实让他们羡慕。

    “不过,雍正深知只有保障了农民的安定,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

    “明朝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对农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一直没能实行下来,于是雍正决心完成它。”

    “为了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改革赋役制度,雍正强力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

    “这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雍正还完善了密折制度。”

    “雍正的心思非常缜密,他需要了解全国各地每天的情况,才能较好地掌握住他的权力。”

    “康熙时就有秘密奏折,是皇帝的心腹所写,内容包括风俗民情、官场隐私、地方治安等。”

    “这种奏折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别人不得开启。”

    “皇帝看完加注批示后,直接返回给本人保管。”

    “这样,皇帝通过奏折就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了解详细的实际情况。”

    “雍正认为这是个了解下情的好办法,于是扩大了可写密折人的范围,各省督抚、提督和一些中下级官员等都可以密折奏事。”

    “如此一来,雍正既能对全国各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能严密地控制地方官员。”

    “密折制度的发明,能够使皇上更有效的全面了解,朝廷众臣及民间的实际情况。”

    “也使得朝廷众臣人人小心谨慎,不敢乱作为、乱说话。”

    “同时也增加了皇上与朝臣的沟通交流机会,皇上可以利用密折,经常性的与在外地为官的官员沟通,讨论相关事项,使皇上在做决定之前有更全面的思考。”

    张居正:想不到最后继承我衣钵的,居然是大清皇帝。

    他的一条鞭法对老百姓有极大的好处,只要推行下去,就必然可以改善大明现在遇到的困境。

    可想要推行一条鞭法,遇到的阻力之大难以想象。

    一条鞭法没有在大明落地生根,反倒在大清生根发芽,这不得不说有些讽刺。

    不过让他欣慰的一点,就是主播已经告诉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他相信自己不会再走老路子,会让一条鞭法彻底在大明王朝全面推行。

    “雍正在位时还设立了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迅速处理各种军机大事的机构。”

    “最开始是为了方便雍正处理对准噶尔的用兵事宜,那时还只是一个临时处理军事要务的机构,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这些官员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军机章京主要负责文字处理。”

    “由于雍正谕旨基本上都由军机处直接转发,而且雍正每天都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的时候更是随时召见,所以军机大臣常常到半夜都不能休息。”

    “后来,军机处开始处理全国所有的机密事务,取代内阁成为了国家的实际中枢。”

    “军机大臣都由雍正亲自挑选,听命于他。”

    “这样一来,雍正将国家的一切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的成立使得皇帝更加集权,全面接管军政大事。”

    “因为军机处的臣子,相当于秘书的角色,他们更多的是执行皇帝的命令,而不会跟皇上分权。”

    “并且使得皇上对军队的管理更加扁平化,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刘彻:不得不说雍正有些能耐,通过设立的军机处牢牢控制国家的权力。

    提出军机处的想法并不难,困难的是成功设立军机处。

    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军机处极大的增强了皇权,把全天下的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他要是设立军机处类似的机构,必然会遭到一众重臣的反对,特别是宰相的抵抗。

    很明显,一旦设立军机处,就相当于剥夺了宰相的权力,废掉了宰相一职,自然会引发宰相的反抗。

    但为了集中皇权,牢牢掌控全天下的大权,他肯定是想设立军机处的。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他打败匈奴,才能有超强的威势排除一切阻力,推动军机处的设立。

    “为了完善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雍正颇费了一番功夫。”

    “当地土司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土司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人口进行战争,有时候又联合起来共同反叛中央朝廷,因此成了国家大患。”

    “雍正一方面派兵平定土司的叛乱,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土司问题的根本办法。”

    “雍正四年,鄂尔泰提出将云贵土司改土归流的设想。”

    “雍正认为这是个治本之策,于是当机立断,命令鄂尔泰完成此事。”

    “之后,雍正开始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并委派有任期且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这一举措不仅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而且解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灾难,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实行改土归流等边疆民族政策,瓦解了少数民族土司专制的局面。”

    “废除边疆少数民族少部分人的特权,使全国政令一致,有助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兴办学校,统一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有助于民族的融合发展,对后世的意义十分巨大。”

    朱棣:委派流官管理西南地区,这个改土归流办法真是妙啊!

    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时常困扰着他,但他一直都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事。

    他带兵平定西南土司后,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他让当地统治者土司作为世袭的官吏管理当地。

    一开始还可以保持西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时间一长土司就容易叛乱。

    叛乱,平叛,再叛乱,再平叛,周而复始,令大明不厌其烦。

    但是现在雍正的改土归流给了他启发,让他找到了彻底解决西南叛乱的办法。

    在西南地区划分州府县,再派遣有任期的官员前去管理。

    一开始可能会遭到当地土司的抵制,但在朝廷大军武力镇压下,时间一长,西南地区彻底纳入大明的统治,将再也不会有土司反复叛乱的事情发生。

    “雍正是一位非

第232章 大清唯一的皇帝-->>(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