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意图让骑兵解散,让士兵屯田,等待敌人自行瓦解。”
“但奏书还未呈上,赵充国就收到了命令其进兵的玺书。”
“其子赵卬听闻后大为惊惧,并派人劝告赵充国,即使战败也可保全将军之位。”
“但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那可能就无法保全性命了,那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安定了。”
“赵充国却提出,如果早早听从自己之言,便不会有严重的羌患爆发。”
“并且相信圣明的君主是值得他进忠直言的,于是赵充国在奏上提出了屯田策。”
“赵充国在奏书中指出,军队是为宣扬皇帝恩德、也是除去祸患的工具。”
“对外使用军队得当,那么国内就会有祥瑞产生,必须慎重对待。”
“湟中地区尚有大量未被开垦的羌人故田和公田,开展罢骑屯田能够节省开支并积攒实力。”
“如此一来,羌人将不攻自溃。”
“并指出屯田有十二个好处,提出过早出兵则会失去这些好处。”
“但是赵充国的主张被群臣责难,不久,在赵充国他的坚持下,朝臣们逐渐改变了观点。”
“宣帝也下令询问如何应对羌人的进攻,赵充国回答,部分羌人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叛乱,到明年即可被消灭。”
“其次,提出边境虽长,军士数量也不足,但屯田军能够登高望远来加强彼此联系。”
“从而达到以逸待劳之法,羌人见汉军有备,不久便会自行瓦解。”
“虽然羌人的小规模抢掠不能完全禁止,但对比大规模用兵也是值得的。”
“而且汉朝还需抵御匈奴等人的进攻,也不能长时供给西北边境。”
“最后,提出朝廷先前已遣使者安抚羌族各部,羌族各部应该不会再生异心。”
李隆基:于是,赵充国三次上奏屯田计划,提出屯田既能内部省去浪费,又能外部备战守御。
他还指出湟中的地形对汉军有利,而羌人则处于风寒之地,最多支持到明年春天,届时羌人必将全军覆灭。
最终,宣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计划。
赵充国采取罢骑令万名步兵屯田,不再进行军事行动。
羌人见汉军采取了长期稳定的战略,纷纷前来投降。
次年五月,赵充国归京,友人浩星赐劝他说。
应该把军功分给破羌和强弩两位将军,以求你能明哲保身,赵充国却告诉浩星赐。
他不能因为一时的官职就欺瞒君主,如果给君主留下了轻松就能取胜的印象的后果则是遗患无穷的,并把实情告诉了汉宣帝。
最终汉宣帝也认同了赵充国的看法,于是免去辛武贤破羌将军的官职,仍命其回任酒泉太守。
赵充国则复任后将军、卫尉,此举也因此招惹了辛武贤的怨恨。
秋日,西羌之乱彻底平定,西汉设立金城属国,专门安置归顺的羌人。
并设护羌校尉等职来安抚羌人,宣帝下诏命朝臣推举堪任护羌校尉的人选。
当时赵充国患病,四府共同推荐辛武贤的小弟辛汤。
赵充国闻讯立即向汉宣帝上奏提出,辛汤酗酒,不能让他主管蛮夷事务。
不如用辛汤的兄长辛临众,当时辛汤已接受了护羌校尉的任命。
宣帝接到赵充国的建议后,又降诏改用辛临众。
后来辛临众因病卸任,五府再度推荐辛汤接替供职。
结果辛汤屡次在醉酒后触犯羌人,再次激起了羌人叛乱。
辛武贤与赵卬闲聊时,赵卬告诉他张安世曾招惹皇帝不满。
但赵卬家将军认为张安世曾多年忠诚谨慎,应该被宽恕。
后来,辛武贤因被免去将军职位而怀恨在心,举报赵卬泄露宫中秘密。
宣帝以赵卬违反禁令进入赵充国幕府司马处屯兵为由,将其交给法官审讯,赵卬最终自杀。
赵卬死后,赵充国请求退出朝政,宣帝允准,并赐于他安车、驷马及黄金六十斤,返回家中养老。
不过在讨论四夷问题时,宣帝仍时常征询赵充国的意见。
甘露二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获赐谥号为壮。
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宣帝提出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
于是在未央宫麒麟阁图画皆有功德,知名当世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十一位功臣,赵充国位列第四。
汉成帝时,西羌动乱,成帝追思赵充国的功勋,命黄门侍郎扬雄在赵充国画像旁作颂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