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1章 后生可畏!影响文坛进程的先驱者!他的成长速度,足以令人惊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令得原本天真无邪的田小娥在历经磨难丧夫婿后,承受不住周遭人的议论与非议,变成了闻名于十里八乡的妓子.

    不同人,在看同一本书之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铁宁翻阅着江海的这本新作《太阳照常升起》,也不知怎的,脑子里恍然就开始浮现出有关于《白鹿原》的脉络剧情。

    半晌后。

    也不知联想到些什么。

    只见她舒缓眉头,深有感触的从嘴里吐出一句:

    “我愿称之为描写西方社会的《白鹿原》.”

    对于传统流派的作家来说,能把一本新人的新作,同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白鹿原》比肩,这个评价——

    可以说是相当之高了!

    尽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可不管大家承不承认,要讨论起中国文学的成长,《白鹿原》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里程丰碑。

    它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以及关于乡土文化的创作,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探索和反思,也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能在老一辈传统文人的嘴里,听到【比肩《白鹿原》】这五个大字,可想而知——

    铁宁,对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到底是有多高!

    越是翻阅,铁宁就越是觉得触目惊心:

    “他竟然对西方社会的风土民情有这么深刻的研究?”

    如果说在这之前,铁宁还把江海的地位,放在【后辈】这个位置上,认为他是文坛的后起之秀。

    那么,在阅读过《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铁宁就是发自心底的认为——

    后生可畏!

    真的就是后生可畏!

    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小伙子,竟然能对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有这么详细的了解?

    从生活习俗,到社会变迁,再到历史进程

    铁宁直接都不敢相信——

    这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所能写出来的书???

    “我算是明白。”铁宁一边翻书,一边接着从嘴里吐出一席话,“为什么国外文坛,会把江海的排名,排在我们这一群老家伙之前。”

    “如果江海之前写的书,都是这个质量的话,那他——”

    “确实值得”

    半晌后,铁宁放下了手里的《太阳照常升起》,只见她当着会议室内所有人的面,轻描淡写朝着身侧助理吩咐道:

    “我想同江海通个视频电话。”

    “现在。”

    “你去帮我联系一下,看有没有时间”

    上一次在苏州开会,因为并没有太重视的缘故,导致她错失了同江海面对面的讲话。

    当时的铁宁,只是简单的认为

    江海只不过是个小辈,自己是前辈,要论起面对面的交谈,应该是他来找自己请教才对。

    任何人的交流,应该都保持在同一梯队。

    就好比于——

    博士生,就应该和博士生互相攀谈,交流学术上的问题。

    高中生,也高中生自己的圈子。

    你见过博士生在学术上遇到难题后,向高中生请教解法的吗?

    这显然就不可能.

    但很明显,在鉴赏过《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铁宁已经认可了江海的实力,不再是以江海的年龄为托辞,她已经是真真切发自心底的认为——

    江海,已经成长到了和她们同属于一个档次的梯队。

    “明白主席。”助理应了一声,随后就赶忙走出会议室,开始打电话,“喂,是澄海戏剧学院校团委吗?请帮我转接一下江海.”

    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

    或许,是过了五分钟。

    也或许,是过了半小时。

    正当铁宁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太阳照常升起》,感觉时间过得是如此之漫长,等得有些不耐烦之时。

    助理拿着手机,一脸无奈地走回到她身边:

    “主席,江海那边传来消息——”

    “说让您再等一等.”

    课堂上,江海百无聊赖的欣赏着窗外的风景。

    “知了~”

    “知了~”

    窗外的蝉鸣声叫个不停。

    忽然,像是反应过来什么似的,他赶忙收回视线,盯着手上的手表开始计时:

    “倒计时,三分钟!”

    “还有三分钟就可以去食堂干饭!”

    “2分58,2分57,2分56”

    胖子有些担忧地看向江海:

    “海哥,刚主任那边不是说”

    “好像有个什么主席啥的想和你通电话?”

    “好像官儿还挺大的,你这样晾着别人,怕不是太好吧”

    一听这话,江海先是用满不在意的目光扫了眼胖子。

    随后,低下头来紧盯着自己的手表,边盯边讲:

    “它们想见我的时候,我就得舔着个脸,眼巴巴地凑过去。”

    “它们不想见我的时候,我就得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回来?”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凭什么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