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四章姜闻怀念的时代(3/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就像后三十年刚开始时候,一些作家、经济学家,能够参与制定规则。

    解决之后,东大继续往前,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这套体系越用越好。

    当时的经济学家却跟不上了,直接精神崩溃,整天骂骂咧咧。

    他们其实生活很好,但是接受不了落差。

    不断怀念当年制定规则的辉煌岁月。

    本质上,姜闻也是如此。

    就说沈三通,在前三十年,是没法进城的。

    他根本没法做导演,没有选择这个职业的资格。

    望着姜闻这群大院子弟,只能眼巴巴羡慕。

    还要小心翼翼不断强调规矩,希望对方守规矩,不要欺负人。

    往前拍电影是特权,就算是现在,最多加个考学这个途径。

    成为学院派才有资格。

    徐光头拍电影,都要10年往后,外部力量入场才有机会。

    等到互联网入场,那个时候才是谁都能做导演。

    所以姜闻精英主义很正常。

    不说农村,就算二三线普通城市的孩子,都接触不到他从小接触的东西。

    别人谈的东西,会进去,他们随便谈。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很难不有高人一等的看法。

    后世姜闻电影那么多解读,实际上是一个美妙的认知错位。

    姜闻怀念是他们中心化的地位。

    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能玩,有些职业,只有他们能从事。

    后世代入是因为不满意现状,所以怀念过去。

    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学扩招。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了自己也是精英的错觉。

    这就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姜闻怀念前三十年,是因为他能做主角。

    普通人也误认为自己也是主角。

    对于沈三通来说,他都不怀念八十、九十年代,更不会怀念前三十年。

    生产力局限,通俗的说法是家贫百事哀。

    对于八十、九十年代,他感谢爸爸妈妈吃得苦。

    对于前三十年他感谢爷爷奶奶吃的苦,而他,不断向前就可以了。

    这些东西,沈三通不会说出来。

    姜闻自己也许都没想过这些。

    沈三通习惯从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姜闻可能就是做电影,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

    沈三通进一步说明《太阳》电影受众:“这部戏的受众太少,主要针对前三十年有落差感的大院子弟。”

    “最多再加一些文艺片爱好者。”

    于东绝望了:“这才多少人,文艺片能卖什么票房.”

    沈三通道:“宣发上最好主打真实历史,不能云里雾里,本身电影就很意识流。”

    “票房想要高一点,就看能否动员大学生群体,或者白领,自诩为精英,不满现状的群体。”

    “当然,还要注意媒体,媒体往往不会喜欢这部电影,他们不喜欢前三十年。”

    传媒也是有落差的群体,但他们不喜欢前三十年。

    不说美化,任何回忆的都是打压态度。

    于东想一头撞死!

    无论是色,戒,还是姜闻。我只是给出自己的分析,一家之言。

    又发烧了,大家保重身体,最近两次发烧,估计都是阳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