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晓把本地剧场都对接上了,基本上都是对许婧敞开怀抱的,但是其中的中大型剧场有一个问题:他们不像儿艺有那么大缺口,本地剧团再不济也是能凑一桌来竞争的,他们需要许婧的戏能保证一定上座率,所以要提前在创作过程中就介入,许婧的策划、剧本、设计团队的方案都要提前你给他们看过,他们拍板才能通过。
这种程度的审核从剧场的角度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进军主流的第一步来说,从创作阶段就被干涉对许婧是很不利的。她不能保证剧场的审核不会像杨东健那样无理取闹;许婧知道这种胡乱审核在创作行业是相当普遍的;也不能保证剧场审核的标准就一定能从市场获得正向反馈。这点连剧场自己都不能保证。但是如果完全听剧场的,剧场一手把关的戏出来有任何表现不佳,对剧场可能只是一次失败的投资,对许婧就是相当沉重的打击和灾难。
许婧自己是很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的。
那么排除这些主流剧院,剩下的就是分散在大学城、艺术产业园区之类地方的实验剧场。
这些地方要求倒是不高,别说创作阶段审核,排完不用审,都可以直接上,而且观众群体也很明确,就是年轻人,文艺青年,许婧如果写原创剧本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这类群体的需求。
但是这里也有很难忽视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剧场观众容量小,票价便宜,盈利就少,那么相对她们的制作成本也要跟着降低;同时实验剧场很难说名正言顺,有些甚至是业余社团里有个比较有钱又勇敢追梦的爱好者自己出钱租的场地,影响力相对较小,以许婧现在目标来说也不适合把这些地方当作第一战的主战场。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前期调研就是需要把所有选项的利弊都查清楚,然后进行比较选择。
许婧和殷筱晓顾琦开了整天的会也不禁感慨,有时候没得选反而是比较轻松的路
第一卷 第88章 两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