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3章:破解既视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像这样,我举个发生在古代的几个例子。”

    “例如,北宋的苏轼,他距离我们近1000年左右。”

    “他曾经在杭州时,与诗僧道潜到西湖边上的寺院游历。”

    “苏轼一脸疑惑地说:‘此地自己从未来过,但眼前事物历历可数’。”

    “后来他在寺院仔细观察,发现这寺庙的阶梯确实是九十二级,于是感叹并发表了一诗篇:‘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这诗的大概的意思便是:【苏轼第一次来到这个杭州,却感到异常的熟悉,感觉是前世来过这个地方】,后半句就不解释了;因为没什么意义。”

    “主要就是前面两句,说的正是【既视感】。”

    江哲微笑着反问:“所以这位小同学,这诗是否可以反驳掉你认为的那些科学解释呢?”

    闻言,对面沉默了片刻,恍然大悟地问:“这不是记忆错误?”

    江哲轻轻点头,“嗯,既视感,完全不是记忆错误;在北宋时,苏轼都产生过这个情况;更何况1876年,哲学家埃米尔才开始研究【既视感】;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潜意识】。”

    “除了这个外,其实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既视感】不是记忆错误。”

    “此外同时期,还有北宋的黄庭坚在江西修水时,他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

    “他初到此地时,对此地感觉异常的眼熟,仿佛就像以前来到过此处;并且他对此地的【既视感】异常强烈,远超任何人!”

    “他在修水期间,路遇某乡村时见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正在纪念她去世的女儿。”

    “黄庭坚当时二十六岁,便跟老妇人唠家常里短,后来得知老妇人曾有一女,女儿去世刚好过了二十六年。”

    “后来他与老妇人家熟络了后,老妇人从家的尘封的书柜中取出一些书籍,黄庭坚便一一浏览起来,他越看越惊,因为这些文章与黄庭坚平时写的文章一字不差。”

    “这里的【不差】,指的是【风格】。”

    讲述到此,江哲轻轻眨眼,反问一句:“在这个案例里,这位兄弟,你能发现既视感来源于什么?”

    该问题一出,所有直播间的观众都傻眼了。

    片刻后,电话那头传来支支吾吾的声音:“前世!”

    “没错!”江哲点了点头,“在黄庭坚大佬的案例里,确实有【转世】的味道,可以表明他的【既视感】来源于前世。”

    

第143章:破解既视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