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林强的情绪才舒缓了下来。
等刘桂兰下了船上了岸,林强也紧随着林宇和王大春之后,驶向了大海。
此时,众多渔船在迎着朝阳依次启航,一艘艘渔船的船帆被阳光穿透,帆布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光影交错,仿若给船帆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金纱。
渔船们渐行渐远,它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摇曳生姿,有的排成一列,像是整齐出征的舰队;有的三两成群,似乎在互相照应,结伴闯荡大海。
海风裹挟着渔民们的吆喝声、海浪的拍击声,奏响一曲豪迈的出海乐章,这乐章伴随着渔船驶向远方,直至它们变成海平面上一个个渺小却充满希望的黑点,与海天融为一体。
王大春的渔船,就是传统的木质渔船。
它全长不过十来米,船身用的是当地常见的硬质老橡木,那木材纹理粗犷,一道道如同沟壑纵横,凑近细瞧,木板间的榫卯结构清晰可见,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紧紧咬合,未曾有丝毫松动,足见当年造船工匠手艺的精湛。
船舷高度大概到成年人的腰部,外侧微微鼓起,像是岁月赋予它的一道天然防护。伸手轻抚,那触感粗糙且带着磨砂般的颗粒感,是海风终年累月吹拂、海盐不停侵蚀留下的痕迹。指尖摩挲间,还能触碰到星星点点、如沙砾般的海盐结晶,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却坚韧的光芒,如同大海馈赠的细碎珍宝。
这是王大春的父母留下的。
王大春的父母原本也是村里的渔民,不过一场重病,让两人相继离世。那时候的王大春才十一二岁,他没了依靠,是父亲林翔将他带到了船上,把他当成半个儿子养。
这艘渔船,还是当年父亲帮忙修好的呢。
渔船的船头呈尖锐的三角形,高高昂起,仿若一只随时准备腾跃而起的苍鹰,向着大海深处奋勇进击。其前端的木板磨损严重,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凹坑与划痕,那是一次次与海浪凶猛撞击、与暗礁惊险擦边形成的。有些地方的木头甚至已经开裂,却被王大春用粗麻线和桐油反复修补,呈现出一种古朴而顽强的生命力。
船帆是一块厚重且陈旧的帆布,颜色近乎于深褐与暗黄交织,补丁摞补丁,平日里,它无力地低垂着,而此时,海风撩拨,便瞬间抖擞精神,“呼啦啦” 地鼓胀起来,似要挣脱束缚,带着渔船勇往直前。
王大春站在船尾的舵柄,神情专注而认真,同时给林宇讲解驾船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