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还是法国公
调解,这才平息了争论。
袁世凯向手下人打听,这才明白两国公使生:的原因竟是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波斯尼亚危机”,由于英国不支持俄国在此次巴尔干冲突中的强硬立场,导致巴尔干的两个斯拉夫人小国被奥匈帝国吞并,这使俄国人的自尊心大受打击,并影响了俄国的国际形象,巴尔干的另外几个小国也对俄国很有意见,这让俄国几乎下不了台,危机结束之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立即下令增拨军费,可以想象,如果再有一次巴尔干危机的话,俄国人肯定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但是现在,俄国人确实非常恼火,对于英国政府对德立场的软化,俄国人很有意见。
英国和俄国都是协约国集团的一分子,为什么也会生?为什么英国不支持俄国的立场?难道英国又开始与德国谋求和解了?
袁世凯有些犹豫,他又想起了前些时候德国和美国向他抛去的橄榄枝,可是他也知道,美国和德国抛出橄榄枝不是没有目的的,他们想要铁路贷款权,他们想控制中国的几条铁路干线。
是不是应该与国走得更近一些呢?袁世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正是他食不甘味的根本原因。
袁世凯的踯躅不是没有理,刚才他的外交秘书6徵祥已经向他简单介绍了欧洲最近的局势。虽然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已经正式建立,但自从波斯尼亚危机平息之后,欧洲的整体局势正趋向稳定国拒绝支持俄国挑起巴尔干战火,也拒绝支持俄国在黑海问题上的立场,这种温和的对德态度让德国人很满意,德国皇帝甚至想与英国签定一项条约,以便德国在与欧洲大6上的某国作战时英国能够保持中立立场,虽然这一明显针对法国的提议被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雷爵士一口拒绝,甚至还将这个消息捅给了新闻界,但一个无可争辩的表象是,现在的英国似乎并不非常敌视德国国未必没有走到一起的可能。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而已。
国际局势变化无常,今天敌人明天或许就会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对着餐桌上的那些弱小国家指指点点,挑肥拣瘦,用弱小国家的牺牲来换取他们的暂时和平。
如果英国与德国修好,未必不能同取得这两个国家的支持样一来,袁世凯就不必担心遭到来自南方实力派的挑战了。
可是,英国和国真的会捐弃前嫌么?
“诸位先生。
”
英国公使朱尔典站起身,拿勺敲了敲手里的那只镶金高脚杯,然后将杯子举起,望着呆坐主宾席上的袁世凯笑着说道:“让我们共同举杯,祝贺总统阁下正式定都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都,北京已有数百年历史,我相信,袁大总统一定会使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焕出新的光彩。”
乐队适时演奏起典雅的宫廷音乐乐声中各国驻华使节纷纷举杯起立,向袁世凯致敬。
袁世凯起身答礼道:“此次全赖诸位公使先生鼎立支持,迁都之争方告平息。袁某必定兢兢业业为华洋各国之友好关系尽微薄之力,即使他日选举失败下野袁某依然是各位的朋友。”
其实在迁都问题上,袁大总统真正应该感谢的是赵总司令,对于同盟会和光复会迁都福州、杭州的建议,总司令和大总统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们都强烈的反对将国都迁往南方沿海,虽然在战略上的着眼点完全不同,但到底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做到了“同仇敌忾”,正是总司令的支持,大总统才胜了一局,不过在国都正式确定之后,总司令又给大总统拍了封电报,希望大总统委任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为“东南路政督办”,总管东南数省的铁路建设。
总司令的小算盘打得精啊,这个电报一方面是讨好光复会同志,另一方面也是上次那个“西南路政督办”计划的延续,所不同的是,上次总司令是想自己来坐这个位置,而这一次则是在为陶成章谋求这个位置,一个西南,一个东南,方向不一样,但目的却完全一样,都是想将一部分铁路大权掌握在南方革命党手里,增加与列强讨价还价时的筹码。
这个要求太“过分”了,袁大总统不大可能一口答应,可是如果不给些好处,“总统制”又无法被写进宪法,左右为难啊。
由此也可看出,袁大总统心烦的事情不止是外交,这内政方面更让他头疼,这也是他胃口不佳的原因之一。
看出袁世凯有些意兴阑珊,朱
第177章 宴会(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