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梁山乱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也说明了有宋一代以农赋为国家之本地思路并无改变。然而种种措施仍然无法挽回宋政府积贫的局面。看穿两宋的历史。其国策就是:聚财富于官,敛财富于中央。//民困官丰。而官府之资财又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然而,举国之资、全民之资。还是供养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庞大开销。一个将全国财富都盘剥到手地政权,在它几百年的统治中,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闹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乃至几乎就不能维持其运转。这样的一个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地讽刺,是一个大笑话,是和着无数黎民的血与泪的荒唐!

    宋人有句名言:“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这真是对宋朝财政的精妙概括!巨室以巧滑躲避赋税,将负担转嫁到农夫,小民困焉,州县将财富上供朝廷,州县困焉。而朝廷“三冗”之余,又复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于是聚敛天下之财富却还是不免困焉。象东京汴梁,虽然辉煌灿烂到极点,但却是以全国之用堆积起来的一个巨大畸形的消费城市,它中间也许有那么一些能穿上丝绸的劳动,然而,这与全国的反差又多么的大。当时的人,多少次沉痛地形容过这些普通劳动、直接生产、宋朝辉煌财富地创造们的生活,归根到底,始终不过是“苟且辛苦过一世耳”,而他们在艰苦地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明,集中在中央,却在外敌一击之下,中央受制,全局瓦解,统统化为乌有。这就是宋朝,好一个“伟大”地宋朝!

    而贫富不均、兼并横行,小民不堪生计,倒成了有宋一朝的一种恒态。从王小波到杨幺,“均贫富”是反抗必有的口号。两宋的农民抗争,从无断过,而且仔细分析就可以现,所有的民变,几乎都是因为封建负担过于苛重的问题。而两宋最后没有爆全国性的农民运动,也没有亡于民变,究其原因:一是重兵对内,一方面通过招募士兵变寇为兵来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对民间的严密控制和镇压。二是宋朝始终面临巨大的外患,也面对着巨大的民族矛盾。在这个背景下,民族矛盾和国家外来危机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过内部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主要面。///当辽人南侵或金人蹂躏中原的时候,广大民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选择竭尽自己的最后精血去支持一个尚能组织抵抗的政府。如果没有当时巨大的外患威胁一定时期内淡化了内部矛盾,这样一个政府,激起全国性的巨变,乃至生汉末那样的脆性崩溃也是完全可能的。最后一点,自然就是这个政权终于糟糕到在竭尽民力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尽到它保全自己和保护将希望寄托于它的百姓的义务,为外敌所灭亡,来不及等到内部的矛盾将之彻底

第九十章 梁山乱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