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选择……”
“建立
育体制……嗯,恕我直言,阁下的想法非常好,但以多年的经历来看,建学校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困难的是该如何吸引生源,据我所知贵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和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得不客气些,贵国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而科举考试正是因为能够做官才可以吸引到如此多的人……而我们即便将学校建设好了,该如何招收生源?据我所知贵国是不可能接收没有科举制度背景的人来做官的,就算我们建起了大学,对中国一辈子钻研科举考试的文人有什么吸引力?这样办出来的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够担任贵国的官员的……”
托尼领事对科举制度倒是了解的非常清楚,一句话就指明了科举和大学之间在中国的巨大差别——能不能当官才是两之间最大地不同。他曾经担任过李鸿章儿子的私人英语教师,不过像李鸿章这样可以轻松的请到领事当英语教师不说。在中国能够请到一个英语教师在这个时代依然还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除非是报考相关的学堂,否则也只有依托密切的友谊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
谭延闿认真的听后,摆摆手笑着说道:“在中国没有什么不可能生地事情……一千多年前地中国一样也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在有证可查地历史当中,那没有科举制度的一千多年中国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呵呵,托尼先生,有些事情诸如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并非是不可改变的数学公理。时代在进步,总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或是其他什么东西被时代所抛弃,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需要一定地时间,我相信这个时间并不会太长,与其事到临头去做,不如先下手做些准备工作……”
托尼领事点点头。他非常赞同谭延闿对科举考试选拔帝国官员制度的不满和判断,这种不合时宜的旧有选拔官员体制大大落后于现今各国流行的选拔官员体制,他所接触的有很多中国高官对这种选拔官员体制是持反对态度的,而李鸿章作为他最熟悉的朋友更是如此。
“我们迟早都要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当然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地科举考试制度要说改也不是这么容易地,就像高行驶的火车停车一样,不是你拉了刹车就可以停得下来的……西方各国地现行教育体制比我国的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可以培养专门的人才,就算学出来做不了国家官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谋生。而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帝国官员的,毕竟还是少数,像我就是这一群体中的幸运儿……”谭延闿说到这里用夹着雪茄的手指了指自己的脸笑着说道。
托尼领事听后也是会心一笑。只有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的外国人才会明白这个神秘的国度中的读书人要想通过现行体制的科举考试成为帝国官员是多么一件艰巨的事情,托尼领事作为李鸿章的朋友在开始的时候受李鸿章的委托来培养他的两个儿子之时,就曾经向李鸿章详细的了解过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一直以来张之洞的崛起度之快,以湖广总督的声势在挑战李鸿章的疆臣之的地位,张之洞一直就是眼高于顶,他和李鸿章之间的竞争其中就是有一项——张之洞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郎。张之洞看不起李鸿章排挤异己结交小团体和朝廷对抗的做法,更看不起李鸿章的进士出身,而李鸿章也同样看不起张之洞的名士派头。李鸿章虽是进士出身,不过他在投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候的某些做法,有了“翰林变作绿林”的臭名声,加之曾国藩在科场上的遗憾,使得他对科举考试更无好感,对托尼领事询问科举考试的回答自然是负面居多,满腹牢骚也不为过。
托尼领事的笑容中自然还有其他的含义,他对于二百多年中才出现的第三个连中三元高中榜的状元郎居然也和李鸿章一样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而感到惊讶,要知道对方的身份比现在各省握有实权的总督中“学历”最高的张之洞还要显赫的多,但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居然对科举制度是如此看法,若是说出去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呵呵,阁下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如果说是建立几所西方教育体制的现代学校,或是每年数十个前往美国留学的留学生,这对我的权限的而言是不成问题的……不过阁下的设想可能是过于宏大了些,对于这个计划显然是出了我作为一个领事的权限,对此我希望阁下能够给予我充足的时间向国内汇报,当然我会以最快
第一百五十七章 互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