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七章 听雷声,辨墓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样就需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就要找其他的方往下打了。

    这个“其他的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一个墓就像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就要再挖一个竖井和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但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方法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盗墓活动的行规和工具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oo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o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掘)。”

    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

第三百三十七章 听雷声,辨墓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