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国内最得力的远东专家,能者多劳啊。”安邵清笑呵呵地环视着大家,并不直接干预当地的行政工作,“对了,这几天我到处走了走,发现很多大明读书人都在香港停留。你们这些年是否接到愿意到华美留学的申请?”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纷纷摇头。
“好奇参观性质的读书人很多,但要说到愿意真正留学,这十几年就没遇见过,在他们眼里,我们再怎么都是蛮夷。极少一两个落魄的大明读书人基本上都直接留在了明珠岛,跟了赵明川做事,只为了混口饭吃。国家目前在整个远东的民间宣传事务,还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范力在这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看法最有代表性。
“哎……也许不到国家存亡关头,大明读书人的双眼是难得睁开一下,有徐光启那样眼光的人确实是非主流……算了,还是配合我们的产业输出,把大明技工培训项目落实下去。我会向国会提供一份远东分析报告,希望能加快相关工作。”安邵清这些天一直在考虑女儿的意见,通过那个罗建的表现,也萌发了一些想法,但现实又是如此尴尬,只能暗暗叹息。
其实类似这样的想法,大概十年前赵明川就有过,但因为当时的华美对两广的渗透和影响力还远不如现在,甚至形象还有点负面,所以都没法执行下去。除了‘自觉’把孩子送到华美上学的刘香和李国助等人,只有部分琼州或大员的工匠在明珠岛有过短暂的速成培训,而广州更是一张白纸。
“嗯,这个比较重要,可以变向推动我们对两广的产业改进。那个罗惠德我看就不错。不如还是通过他去出面联系吧。东联集团方面,赵明川也是个不错的中间人。”范力早就知道某个在香港死抱华美大腿的广州商人,觉得此人的眼界比一般的大明海商高了很多。
很快,若干纷杂的事务就在安邵清的协助下一一理清。在香港办公的“亲切感”很足,一度让安邵清萌发了今后辞去参议员职务,也跑到远东做事的念头。
……
香港市区西郊,一片小小的联合工业区内,赵明川正在罗慧德的陪同下,参观着罗家在香港总督区创办的成衣工场。
眼红南洋华美海货的广州商人比比皆是,嫉妒琼州的更是一抓一大把。但广州却不比偏僻的琼州,也没有赵有恒和刘耀禹那样的特例组合。香港口岸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便利,广州商人们已经很知足了,但真要大着胆子在“米夷”的地盘上深入联手的却没有几个。香港总督区联合工业园建立几年来,居然只有罗慧德一家广州商人在香港岛上置办了产业。其中最大的原因,还在于罗慧德一开始就打定心思迁居到香港岛。
和琼州士绅当初还需要连拉带扯不同,罗慧德几乎是慧眼独具地一下就抱上了东联集团的大腿。不光获得了许多东联集团的偏袒,还拿到了一套成衣生产线。远比罗慧德想象得还要高效得多的流水线规模化裁剪缝制技术,外加上从华美进口的各种质优价廉的布匹。罗家的大明成衣制品迅速以远低于两广的价格铺开了市场,如今在广州已经是颇有名气的成衣商。
机械传动的成衣工场车间内,上百名包着头巾的大明女工在设备流水线前紧张地传送裁剪布料或是更换缝制件,几乎没人有时间朝一边路过的大人物偷看。
她们大都是来自赴香港务工的劳工家眷。也有少数从广州新安县招募的流民家眷,在这里她们每个月可以获得一两二钱的工钱和三钱的加班费,一个月就能给家里多买一石米,几乎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收入。
“华美军衣订单量巨。如今合同期限几近过半,尚且完成不足三成,哎……”看着一条设备通道的某个工序环节出现了人为的“断流”。罗慧德脸上的表情颇为心疼。
“嗯,维护匠师正从琼州赶来,大概后日就到。赵某惭愧,还是东联集团考虑不周,以至贵厂排障不力……安参议员已向国府谏言,当增扩明珠岛技修学社,以解罗兄等大明坊业之忧。赵某亦与合同甲方澄明原委,另增附注,工期可再宽限两月,罗兄不必着急。”
赵明川带着歉意的笑容连连解释,一边还顺手从一
第二十五章 留学计划-->>(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