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七章 大手笔的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一个级别,是“城级财政”,也是华美财政收入的最基础面。连同国有企业在内。所有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税收均直接纳入地方城镇财政收入计算,然后再依照规定的上缴比例提交给州政府,剩下的才是地方城镇真正能够自留使用的财政资金。

    其中本土建制城镇,财政收入的80%须提交给州政府,自留20%用作城镇财政经费。

    第二个级别,是“州级财政”。州所属地方城镇上缴汇集而来的财政收入,州政府又会将其中的90%提交给国家,留下10%算做州财政经费。

    海外总督区,属于非本土性质的殖民行政区,执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本土不同。总督区所辖城镇的地方财政收入必须100%分文不留地上缴总督府。而总督府也只能留下10%的数额用于本地开销,其余的统统上缴给国家。

    海外领相当国家海外直辖领地,行政地位介于地方城镇和州之间,地方财政收入的80%直接提交给国家。

    国家的中央财政收入,又会在年度预算中,适当拨出一部分投向州或海外领,作为发展补贴,从而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收支闭环。抛开后娘养的海外总督区不谈,单就本土地方城镇和海外领而言。留下的20%财政收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争取州财政或国家财政的支持就成了地方城镇发展的关键。

    为应对未来几年极可能的庞大海外军事行动开销,经国会同意,内阁开始未雨绸缪。从1644年开始。州财政保留比例从10%降低到7%,海外领由20%降低到12%,等于进一步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自留财政资金。

    这些“多收了三五斗”的资金,将汇集划归到内阁的“特别储备预算”中。用以未来几年指定的产业扶持和军费预备金。

    其中最大头的,就是在1628年度《鼓励航运法案》的基础上继续加码,新增了一系列造船补贴和减税政策。以刺激远洋商业运力的扩充。国家不光对若干指定远洋船型进行补贴,还把造船企业的民用船舶业务税收,从25%降低到20%。

    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国有青城船舶公司再次“剽窃”成功,在北洋船舶集团为国有进出口集团建造的大西洋皇后号大型商船的基础上,继续玩弄简化结构的微创新把戏,推出了满载排水量达到6300吨国标3000型大型干散货船,并申请指定补贴船型成功。

    擅长风帆商船的雅城船舶公司也不甘落后,马上推出了满载排水量3800吨的2000型五桅纵帆货运商船。该船同样有剽窃北洋船舶集团历史船型的嫌疑,也同样玩起了多快俭省的套路。

    不过比起老式的东联大型五桅纵帆商船来说,2000型纵帆商船还是用上了诸多先进设计。虽然这种船型需要不少优秀的水手,但除了简单的蒸汽助力设备,对燃煤的消耗几乎为零,所以性价比依然是出类拔萃。

    这两种大型远洋船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门运输大宗干散货物,几乎没有什么客运能力。但对于不承担客运业务的大多数船运企业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最喜欢的船型。

    利好政策一出,国内大型海运公司都动了起来,将自家依然还舍不得淘汰的部分旧商船一股脑地排进了国有进出口集团的二手船舶交易清单里。然后再拿着国家的造船补贴去船厂订购新船,而资金缺乏的中小型贸易公司则乐于廉价获得那些二手的淘汰商船。

    光是政策出台的1643年11月,国有青城船舶公司和雅城船舶公司就总计接到了12艘大型商船的建造合同,其中东联集团和国兴集团就各下了3艘的单子。乐得雅城船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石益格直接宣布将扩建在雅城和明珠岛海外领的造船分公司。

    北洋船舶集团继续被竞争对手排挤到了一边,除了技术垄断的高速客运商船外,没有什么像样的民用船型入国家的法眼。但北洋船舶集团上下却并不嫉妒眼红,因为他们手里接到了大量的二手船舶改装翻新合同,而且海军八年扩军计划中,该企业几乎包揽了其中80%的订单。军用船舶可不比民用船舶那么简单,利润远比争得你死我活的民用船舶市场要高得多。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将来运量需求猛增的远东航线准备的。按照国家安全委员会远东战略小组的预测,未来远东战争一旦大规模爆发,加上对各个远东代理人势力的扶持,各类物资运输量将达到每月1万吨,单凭东联集团的运力调配周期,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一波鼓励政策过后,华美的大西洋商业海运费将很可能打压到每吨每百海里18美分以下的水平。在物流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效率的铁律下,这无疑将是华美自第一次东方远征之后迎来的第二次大发展机遇。而对于希望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的国内大小贸易公司来说,也算是天大的福音。(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