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汇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国策无弹窗 叩军突然越讨印尼边境,兵酒马亭德拉钠格,绝对不是哗一川事

    收到确切消息后,裴承毅立马断定,决定攻打马亨德拉钠格的不是印军,而是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杜奇威。在裴承毅联系项铤辉。希望总参谋长想办法把巫军从尼泊尔派过来的时候,印军没有攻打尼泊尔的意图,驻扎印尼西部边境地区的印军没有异常举动。短短数个小时之后。共和国政府还没来得及联系尼泊尔政府,调防命令还没有从总参谋部下达到鳃军,印军就越过边境线。炮轰马亨德拉钠格。如果是大举进攻。裴承毅也就认了。问题走进犯尼泊尔的印军只有打手 个步兵师。这么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打下马亨德拉钠格,甚至对驻扎在附近的尼泊尔军队都没有多大威胁。

    印军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攻打尼泊尔是假,牵制巫军是真。

    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

    裴承毅再次给项铤辉打电话的时候,收到的答复是让他立取返回总参谋部,准备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战争进展情况。

    这让裴承毅多少觉得有点以外。不过他知道,需要汇报的不是战争进展情况。

    按照规矩,裴承毅每天都会向总参谋部递交一份战斗报告,对战场局势与当天变化做概要说明。每个方向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之后。前线指挥部还会向总参谋部与元府递交一份战役总结报告,详细说明战役过程与战役得失。虽然战役总结报告不由裴承毅亲自起草,而是由东方闻率领的几名参谋负责。但是需要裴承毅过目与签名,才算的上是前线指挥部的正式报告。不管是项铤辉还是王元庆,都对战争进展情况了如指掌,不需要裴承毅千里迢迢赶回去当面做报告。

    给袁晨皓交代了工作。裴承毅搭乘空军接待要员的专机离开了沃济拉巴德。

    元想知道的不是已经生的事情,而是即将生的事情。

    虽然王元庆并非军人出身,甚至没有参军服役的经历赵润东是军人出身。纪佑国则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但并不表示王元庆对军事一窍不通。作为政治家。对战略夫方向的判断与把握能力不但不比军人差。还比军人出色得多。

    裴承毅心里很明白,元非常了解战争。

    半岛战争后期,在包括赵润东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应该越过三八线,更不应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王元庆却坚决主张打到底。以统一朝鲜半岛为最终目的。当时连裴承毅都不太明白王元庆为什么要替朝鲜“谋福利在他看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等于让扛万朝鲜人统治化四万韩国人,承认了朝鲜政权的先进性。战后,裴承毅担心的事情并没生,在重新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朝鲜顺利实现民族统一,并没出现谁统治谁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朝鲜的金氏独裁政权在战争中一去不复返,而新生民主政权成为了共和国在周边地区建立的典范。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甚至能够看出,王元庆主张出兵帮助朝鲜实现民族统一,与他后来在共和国推行的政治改革有内在联系。用一些第三方新闻媒体的评价来说,通过在朝鲜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王元庆获得了很多经验。为后来在共和国推行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说得直接一点。朝鲜的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了共和国政治改革的试验场,也坚定了王元庆在共和国推行政治改革的决心。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王元庆都是一位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战争爆前,王元庆力排众议,不但把裴承毅从巴基斯坦调了回来。还让裴承毅负责制订总体战争计划。按理说,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与国家基本政策的战略计利。至少应该由总参谋长负责,如果是赵润东与纪佑国,肯定会亲手把关。王元庆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一名6军中将,就足以让人觉得震惊了。当裴承毅提出“先东后西”。从东线包抄印度战略大后方,以全面击败印度为根本目的的战争计划时。王元庆再次力挺裴承毅,全盘采纳了这份战争计划。要知道。当时连项铤辉都认为目标过于远大,应该把重点放在西线,通过占领新德里迫使印度投降。然后与印度签订一份打手 不平等条约。”以维护共和国国家利益、控制南亚地区为战争的主要目的。支持项铤辉的人并不少,包括顾卫民、叶致胜、阎尚隆等国家领导人与中央政府高层官员。在此情况下,王元庆仍然丝毫没有动摇,坚决支持裴承毅的战争计划。虽然战争还没结束。但是打到这个时候,已经证明裴承毅的计比项铤辉的想法更加符合现实

    从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王元庆不但有军拳头脑,而且比很多将军还要厉害。

    随着博帕尔集团军全军覆没。东线决战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如果从整场战争的角度看,下一阶段的进攻行动将决定战争的展方向。

    身为前线总指挥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汇报-->>(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