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出宫(新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落后,也立即请令杭州卫百户守祠。天启帝则御书“普德”两字,赐作祠额。内阁大臣们则妙笔生花,为功德碑撰文书丹。杭州臣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不久,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座富丽堂皇的生祠拔地而起,整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

    杭州生祠之立,令天下大震!许多人追悔莫及,继而奋起直追。在短短一年之中,供奉魏忠贤的生祠,如雨后春笋,遍及神州大地。一时之间,天底下最气派、最漂亮的新建筑大概都是生祠。

    蓟辽总督阎鸣泰,在其管辖区内建了7所生祠,花费白银数十万两。这钱当然不是出自阎鸣泰的腰包,而是从军费中开支的。当时前线的军费已是捉襟见肘,至少没有富裕到可以挪作他用的程度。但又有谁敢反对如此盛举呢?又有谁能说这是非军事用途式的浪费呢?因为前方将士很有可能受此感召,从而激士气,再创奇迹。在阎鸣泰眼里,这几十万两白银是花在刀口上了。正如生祠中的匾额所言:

    “民心依归,即天心向顺。”

    既然是“天心向顺”,则战无不胜,万事可成。

    开封城为了建生祠,拆毁民房2ooo多间。所造生祠,有宫殿九楹,一如帝王格式。巡抚朱童蒙在绥延建生祠时,还用了琉璃瓦。刘诏在蓟州建造的生祠中,魏忠贤已是金像冕旒。巡抚杨邦宪。他在南昌造生祠,为了扩充范围,竟悍然下令拆毁供奉周(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的三贤祠,先贤偶像,尽被捣毁,让出地方来建生祠。

    如今的魏忠贤,真是人人顶礼膜拜。人世中所有赞美的辞句,都被大用特用,毫不吝啬。像“尧天舜德”、“至圣至神”之类的颂词,一时充斥宇内。无数的赞美诗,也铺天盖地而来。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魏忠贤的偶像时,竟行五拜五稽的大礼,连呼“九千岁”。 自从督饷尚书黄运泰喊出“九千岁”后,后来又有人给他加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离万寿无疆仅一步之遥了。

    到了八月,宁锦大捷传来,朝野为之一振,毕竟多年没有打过胜战。敌酋努尔哈赤还死在了宁远,更是让大明上下觉得平定辽东有望,这祸害辽东二十年的巨魁终于死了。魏忠贤把这功劳归于自己,然后大封子侄。进魏忠贤爵上公,魏良卿宁国公,予诰券,加赐庄田一千顷。十一月庚寅,再予魏良卿铁券。

    好家伙,我一结完婚,魏忠贤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不过现在的我,实在无能为力。

    天启七年三月,我的大婚结束后,礼部就上奏,让我到宫外建府。

    四月,皇兄天启皇帝下令兴建信王府第,遣工部尚书薛凤翔操办。

    不过,当时的国库中实在没有多少余银可供大兴土木。辽东的边饷,像一个无底洞,总是填不满,弄得国库匮乏空虚。而就在前不久,我的3位叔叔,即瑞王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分别被遣至汉中、荆州、衡州的封地,破费了不少钱粮。或许是国库已空,因此三王之藩的仪物礼数,已是很将就马虎,国库实在拿不出什么钱来铺张浪费,而魏忠贤当然也不会拿自己的钱来为皇帝撑什么场面。

    既然无钱,自然就应变通。于是内官监太监李永贞提出把惠王常润原先居住的惠王府修理装饰一番,改成信王府,一来惠王府空着也是空着,二来国库也实在没有余银来新建信王府,这一方案最终得到天启帝的肯。经过修葺之后的惠王府,便改成了信王府,由我搬入居住。

    这种安排,我当然不能有什么意见。能出宫我心里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新王府在皇城西面,规模还算大,修缮后,看起来似模似样的。我的王府现在已经有一百零八的宫女太监,五十二个杂役,还有三十个卫士。人多了很多,我全部交给曹化淳打理。

    皇兄待我不错,还给了我个皇庄,可惜现在已经四月了,他只还有四个月的命,心下有些不忍。但是要给他在这样误国下去,恐怕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我就静心等待我的威风时刻来临吧,现今也只能如此。<><a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