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文章风流,如今对大宋的国力,更是心惊敬畏。故此二人入朝之后,都不敢失礼,恭恭敬敬地拜倒,三跪九叩之后,得了话,才敢起身。
“高丽、倭国,尽是大宋属国,尔二人此次来朝,是有何事?”
赵与莒一开口,先将高丽与倭国的地位确定了,它们与大宋比,只是藩属。两国使对此不但毫无异议,反而满心欢喜:中华上国对于属国向来慷慨大方,这位年轻的天子如此称呼两国,想必他们此行目的能达到了。
“上国天子!”
“大宋陛下!”
崔明博与北条氏义同时说话,然后互相瞪了一眼,若不是在大宋朝堂上,两人只怕就要为这先说话的权力撕打起来。
“倭国远道而来,令倭国使先说。”赵与莒不紧不慢地道。
北条氏义自觉占了高丽上风,不过他被派到大宋而来,自是精通宋话,又是博学多智之士,倒还没有浅薄得当着大宋君臣之面去嘲笑高丽使的地步。故此他恭敬地再度拜倒,膝行向前道:“下国使臣奉鄙国皇帝……”
“且住!”
他的皇帝二字才出,郑清之断然喝道。
北条氏义见他列班靠前,知道是宋国重臣,惊愕地拜倒道:“可是下国小臣言语有误?若是如此,还请上国恕罪。”
“天无二日地无二君,既以大宋为宗主,那贵国之尊便不可称天子、称皇帝、称至尊、称圣人。”郑清之淡淡地道:“以往之时,我大宋不与尔等计较。如今到得大宋朝堂之上,却还敢僭称皇帝,莫非以为我大宋无诛残除逆之兵么?”
北条氏义满面通红,连声应是。
“况且我听闻倭国朝政颇为紊乱,虽有蕃主,却无大权,权力尽在幕府之手,可有此事?”
这年余来,《大宋时代周刊》中对于大宋周边国家风土人情、政局历史都有所介绍,赵与莒曾经批评朝中宰执、重臣。眼睛只拘泥于大宋国土之内,故此众臣如今都对他国消息颇为关注。听闻倭国、高丽使来,身为礼部尚的郑清之更是做足了功夫,言语之间,都是隐藏锋芒。
北条氏义伏道:“虽是……”
不等他说完,郑清之又打断道:“我又听闻。源氏为倭国幕府建,其妻北条氏乱政,擅杀嫡子,灭绝源氏血统,故此幕府之权,又沦入北条氏手中---倭国使,你名北条氏义,莫非便是这僭乱之族遣来地使?”
北条氏义目瞪口呆,全然没有想到这数十年来倭国政局大事,大宋之臣竟然一清二楚。他喃喃半晌。不知该如何答话是好。
“倭国蕃主未遣使,幕府未遣使,北条氏僭乱之族。竟然胆敢派遣使前来,诈称倭国国使,蒙蔽我大宋君臣,实属大逆不道。陛下,当举王道之剑,讨之以不仁无礼之罪!”郑清之出班拜倒道:“至于这假冒之使。当斩之以慑诸藩!”
听得说要斩自己,北条氏义不敢再抖不语,却是膝行叩:“上国天子,上国天子,且容臣一言相禀!”
赵与莒面色沉静,无喜无怒,只是淡淡地盯着北条氏义,没有理睬他。郑清之会意,起身喝斥道:“你还有何狡辩?”
“上国有言。淮南生桔。淮北生枳,又有谚云:十里不同俗。”北条氏义哀声道:“倭国。海外小国,风俗与大宋向来不同,正为淮北之枳,岂为罪乎?”
郑清之冷笑了一声:“大宋天子,应天命而生,替天行道,岂问淮南淮北?仁礼之道,圣人之言,岂容尔小国狡辩可改之!”
“郑卿,且让他说完吧。”见给倭国的下马威已经够了,赵与莒淡淡地道。
郑清之行礼回班,北条氏义汗流浃背,这才微微松了口气。他叩道:“下国正因不知仁礼,故此遣小使前来,请大宋开恩,允下国派遣宋使以学上国仁礼之道。”
赵与莒眼睛微微眯了一下,然后淡淡笑道:“据说贵国以汉字为母体,自创平假名片假名,此
二二七、诸是使至朝万邦-->>(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