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节 港口外的鲨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是在领到了一艘新潜艇之后,要求前去西南太平洋战区,而不是太平洋战区服役,因为他不想受他那个满脑子都是航空兵作战思想理论的老子的影响,或者更准确的一点说,他是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在靠自己的老子奋斗。

    从“第二次马里亚纳海战”之后,廖鸿鹏就被派到了西南太平洋上来。他指挥的潜艇编号为211,这是一艘新型“丙”型潜艇。

    在五月份的时候,他执行完了第四次战斗巡逻任务,获得了一次大概一个月的休假时间。可他没有回家,他甚至没有离开潜艇,因为在此期间,他的这艘宝贵潜艇将接受一次重大的改进。

    25年初的时候,德国人先明了一项能够大幅度提高潜艇性能的设备:通气管。之前,潜艇要想为电池充电,就必须得浮上海面,因为柴油机运转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潜艇在海面下是没有氧气供应的。而要为所有电池都充满电,就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此期间内,潜艇是最容易受到威胁的,唐帝国损失的潜艇中,有过六成是在充电的时候(或者前后)被反潜飞机现,然后被击沉的。而德国因此损失的潜艇更多!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潜艇选择在夜间上浮充电,白天在海面下潜航,这极大的限制了潜艇的战术使用,更降低了潜艇在战场上抓住战机的能力,也因此而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解决充电难的问题成为了提高潜艇生存能力与战斗力的关键,在不需要空气的动力系统出现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潜艇在海面下也能够获得空气,好让柴油机运转,为电池充电,甚至让潜艇能够在海面下高航行。而“通气管”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明的。”通气管”的技术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将一根连接在潜艇上地管子伸出海面,这样空气就能进入潜艇内部了。而整个“通气管”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

    怎么避免海水倒涌进来!潜艇在航行的时候不可能保持在一个恒定地深度上,上下起伏是肯定的,另外。海面也不可能完全平静,特别是在海况恶劣地情况下。

    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大浪也是很常见的。而通气管不可能伸出海面太多,不然就失去了隐蔽性,因此很有可能送进潜艇内部的不是空气,而是海水!最终。德国人用了几个极为巧妙的办法办法,即在通气管地端口安装一个浮动阀门,如果通气管被淹没的话,那么阀门就自动关闭,而只要通气管的端口在海面上,那么就自动开启,整个机构非常的简单。

    唐帝国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引进了这一技术,先安装到了一艘潜艇上,做了几次试验之后,立即开始为当时所有的“丙”型潜艇安装通气管。因为“乙”型潜艇的指挥塔太小(通气管是安装在指挥塔上的),因此无法立即采用,必须要做一些修改。所以先装备通气管的就是“丙”型潜艇。

    整个改进工作花了二十天就完成了,廖鸿鹏立即组织艇员进行海试,试验结果让他非常满意,潜艇可以在海面下直接使用柴油机。以8节的度航行根本没有问题,而且这还能够保证电池里地电量一直保持在最大限度上,如果遭到攻击的话,潜艇可以立即深潜,而不需要担心电池用光,被迫上浮的事情出现。

    完成了验收工作之后,211号潜艇立即奔赴西南太平洋战区,七月上旬的时候,这艘潜艇就来到了拉包尔,在这里补充了燃料,淡水,食物之后,潜艇再次上路,开始珊瑚海战场。而当时,珊瑚海是帝国潜艇活动的重点区域,被美国人称为“重灾区”。

    “丙”型潜艇的持续能力过了6o天,曾经有一艘“丙”型潜艇创造了93天的活动纪录。也就是说,廖鸿鹏地这艘潜艇在七月十日左右离开

第七节 港口外的鲨鱼-->>(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